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车用天然气燃料前景可期

2014-02-17 09:07:53 中国石化报营销周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环保呼声的日益提高,天然气作为一种环保、经济的清洁能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3年,北京市增加了3000辆液化天然气(LNG)公交车;广州市公交车根据LNG加气站配套设施建设及车辆发展规划,逐步用LNG替换原来的车用液化石油气(LPG);重庆市加快LNG布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LNG公交、LNG船舶、城际客运和载重物流等燃油车船。此外,天津、武汉、贵阳、青岛等城市在推动LNG公交车应用方面均收到良好效果。

与此相对应的是加气站建站总量的大幅增长。2013年6月,国内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已经从2012年底的2400座升至3000座。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国内车用天然气加注站将达1.2万座,车用天然气燃料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天然气价格将最终市场化

随着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发展不协调逐步显现,供应增加与设施不足的矛盾、管道快速发展与储气能力滞后的矛盾、市场开发与配套能力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等热值液化石油气价格的四分之一,燃料油价格的三分之一,进口天然气价格的二分之一。偏低的天然气价格水平,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不利于天然气合理利用。

为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改委在《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加快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充分发挥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建立上中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为天然气价格最终市场化奠定基础。

除了管道建设外,未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储运设施等基础建设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决定将非居民用气分为增量气和存量气区别对待。增量气价格一步调整到与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价水平;存量气分步调整,2015年调整到位。从煤炭行业改革的经验看,燃气改革将推动气价大幅上涨,对体现天然气能源价值、优化能源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完善仍需政策力推

随着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的上调,地方政府纷纷结合实际建立出租车运价与燃料价格的双向运行联动机制,通过调整出租车运价或燃料附加费标准,刺激车用天然气消费;统筹考虑当地用油、用气车燃料成本差异和补贴情况,以及经营者承受能力,由地方政府采取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缓解气价提高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确保出租车行业稳定。

而气价提高也使国内大部分城市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导致部分加气站亏损、限供、歇业。为此,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征收车用天然气附加费的方式缓解供需矛盾。2013年,青岛市车用天然气价格上涨0.47元/立方米,出租车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开封市天然气价格上涨0.7元/立方米,出租车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东营市车用天然气上涨1元/立方米,出租车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车用天然气附加费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气难的情况,对支持地方工业经济稳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当车用天然气市场趋于成熟时,政府往往会取消车用天然气附加费的征收,降低终端销售价格。相比昂贵的汽油,车主更偏向使用车用天然气燃料。但对加气站经营者来说,取消附加费征收,无疑会使经济效益受损。

能源企业争相跑马圈地

在油价高企的当下,按照现行油气的性价比,同等性能的车以天然气为动力燃料的成本仅为以石油为动力燃料成本的60%。能源企业无法抵挡车用燃气的诱惑。

然而,顺利推动“气代油”汽车的前提,是必须建设与之相配套的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气站。目前,中国石化正加快推进加气业务网点布局,同时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在主城区、区县中心城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择机收购加气站,满足城际客货车、长途车、公交车用气需求。

面对加气站网点数量少的现状,一些相邻城市的燃气公司加气站进行业务合作,发挥区域规模优势,实现了往返城市之间车辆的燃气化运行。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通过经营骨干管网,参与省级管网和终端业务,延伸天然气价值链,促进了资源与市场的衔接。中国石油近两年致力于进军天然气终端市场,着力进行燃气公司资产整合以发展城市燃气,大力发展CNG、天然气直供气、天然气发电等项目。

此外,国内一些有远见的民营能源企业也开始建设加气站,推进混业经营。有的企业增加了加油加气两用站,同时开展加油(气)与汽车快修、洗车业务的互动,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有的企业着力推广占地面积小、安全性能高、操作实用强的橇装式加气站,使加气更加安全、快捷、方便;有的企业着力推广“四位一体”的新型站,使加注成品油、销售非油品、加注天然气、电动车充换电池等四方面功能在一座加油站中实现。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