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14:风暴未满

2014-02-27 10:19:03 能源评论   作者: 孔国华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后面还是道路

…… ……

诗人海子的这组名句,对于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能源走势而言,有一种诗意的贴切。道路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能源界而言,“风后面是风”的感受尤深。“树欲静而风不止”已不足于描述能源行业、企业的紧张状态,“树不欲静风亦不止”才是更真实的写照。

不但习近平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说明时讲的一番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为“树不欲静”的主动改革奠定了基调;而且,能源界还处于被动改革的重重压力中。这不仅由于《决定》多处文字直指能源或与能源密切相关,例如能源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自然资源确权等,还由于国际能源变革推力同样来势劲猛,碳市场、页岩气尚处于概念的层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智能能源、能源互联网等新思维、新探索又接踵来袭。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想法则要直接得多,大家渴望“天空上面”的“天空”,渴望每天都与那个雾霾笼罩、烟尘满面、气味呛鼻的天空之上的极目万里、爽心悦目、白云与飞鸟相接的湛蓝碧空,能够长相与伴。

可是,雾霾问题的解决几乎已成“枯局”。虽然绝大多数人口头上都表示,不应用雾霾换取现代化,否则,生命、健康受到伤害,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幸福指数也大大受到影响,但现实选择中,真正愿意牺牲自己物质生活品质,以有效应对雾霾的人极少。而另一方面,在节能减排空间渐被挤压、居民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工业化的程度只可能升高不可能降低,出门坐车、进城住楼的人只可能更多不可能更少,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应只会越来越高,而雾霾的发生概率也相应只会变大不会变小。

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变,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能超乎想象,积累到某一天,不止是得不偿失的问题,而是自我毁灭。毕竟,空气面前,人人平等,诚如钟南山院士所言,“雾霾比非典还严重,非典还可以隔离限制传播,雾霾却不分高低贵贱可以钻进每人的口中、鼻中、胃里。”2013年11月中旬和2014年1月上旬,连续2场纵贯南北的全国性雾霾天气,让人们感到绝望。有的人以为逃离“北京”就可以万事大吉,谁曾想到,西藏都在遭遇“雾霾压境”。

可见,阻击雾霾“压力山大”。

因此,道路才至关重要。“道路后面还是道路”没错,然而,现行“能源道路”后面该是怎样一条“能源道路”,结果显然不一样,决定着“风”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在能源负效应稳定下降的同时成就现代化,也决定着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能看到“天空上面”的“天空”。

目前看,逐渐将能源“关进笼子里”,走一条不影响正常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扬能源之“长”避能源之“短”的道路:先把能源的负效应控制在当前条件下的最低程度,再推动能源负效应产生水平、几率持续降低,直至可以忽略的程度。或许不失一个可行的选择,甚或是唯一的选择。

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这样一条道路进行了背书。

在谈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能源2014的影响时,许多讨论者,依据《决定》中有关能源的部分内容,提出了“改革年”的判断,如“油气改革年”“新能源改革年”“电力改革年”等。

但是,这些人在引用《决定》的时候,沿用了日常零零碎碎讨论能源问题的思路,要么断章取义,要么失之偏颇,既脱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也没有放在中国能源的全局中考虑。

如果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事项进行部署,再联想中央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会觉得,这些判断站不住脚。1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首先强调“抓统筹”,“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等工作”。

事实上,《决定》中除了那些散见的带着“能源”的条文,“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话语也许更耐人寻味,里面包含了思考中国能源问题的“红线规则”和“统筹思维”:不能放缓国家变强、百姓变富的脚步,也不能危及自然环境和生命健康,“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把能源“关进笼子”

仔细观察会发现,《决定》直接涉及能源的部分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原则性规定多于操作性规定。究其根源,和《决定》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纲性质有关,和能源领域的产业环节与组成部分——开采、生产、转换、运输、分配、销售以及煤、电、油、新能源——特点不一样有关,和中央希望达成一个能够较好处理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关系,各方面都认可的能源领域深化改革的共识可能也不无关系。

或许,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和《能源评论》记者交流时才指出,2014年,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全面开花”的可能性极小,如果能够勾勒出一张完整蓝图,告诉我们整个能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不同能源环节和组成部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需要几个步骤完成,每个步骤该怎么做,“就是历史性的成就了”。

只是,这样一张蓝图的产生,也意味着我们对如何把能源“关进笼子里”有了成熟的思考。短短一年绘就,又谈何容易?

如前所述,把能源“关进笼子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的生存离不开青山、绿水、碧云、蓝天,所以不应因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得青山不在、绿水断流、霾天蔽日。但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杀鸡取卵,还必须为量级日益见长的能源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这就要求,应改变以就煤炭谈煤炭,就电力谈电力,就油气谈油气,就新能源谈新能源,就能源谈能源,把不同的能源品类、同一能源品类的不同环节截然分开的局面,把它们看成互动融合的有机整体,以大能源观的视野,通过能源替代、能效提高、结构优化,妥善处理好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能源服务社会的最大合力。

实际操作中,需明晰不同能源品类的使命以及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应有地位,厘清同一能源品类不同环节的作用和运作机理,从每一种能源的比较优势和各环节特点出发,将其“用到刀刃上”并“变废为宝”、“变害为宝”、“吃干榨净”,把功用发挥到极致,形成1加1大于2、大于3的效果。

此外,还要全方位评估正在酝酿的能源与关联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对能源行业与能源格局造成的影响,以足够的前瞻性和张力,为未来的能源产业革命做好充足准备,为未来的中国能源企业准确定位。国际范围内的能源资源优化分配格局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互联网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能源意味着什么?

可惜,以这样一种开放的视角以及超越的姿态对中国能源与相关问题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显然还不够。明确提出“大能源观”的专家,目前只有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国务院首席低碳经济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2人;著作也不多,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也就《中国电力与能源》《能源重塑世界》等几本书。

这种情况下,明显有很多能源使用和发展方式需要重新检视。例如,石油是基础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哪种用途更优?在天然气供给不那么充裕的今日中国,天然气用来发电合算吗?煤炭通过陆海空联运从产地抵达需求地,与“煤从空中走,电从远方来”的输送办法比,孰更可取?化石能源的供需形势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光伏、风能如果考虑原料、材料环节的投入,是否到了大规模推广的成熟时刻?水电、核电的发展快了还是慢了?页岩气、可燃冰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有多大或者会有多大?未来能源还会有哪些选择,哪种选择更靠谱?

针对这些问题,原来那些站在个别行业、个别企业或者个人局部利益得失的立场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可能会有所改变。各方意见因原点的相同,对中国能源的研判也会更趋接近、更容易达成一致。

共识之难

不过,即便如此,仍不可过于乐观。

2013年4月到7月,《决定》起草期间,习近平对起草组全体成员强调过,改革不能随意“翻烧饼”,“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偏差纠正很难,必须反复论证,使之行之有效、行之久远。”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关系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尤需“行之有效、行之久远”。习近平的这番话,无疑也适用于“把能源关进笼子里”的能源道路设计工作。

何况,熟悉这些年中国能源发展的人都知道,《决定》中和能源相关的部分,大都来源于对已有难题的共识:正是因为煤炭、油气等能源资源长期以来低成本开发利用,导致真实成本被掩盖、开发效率低下、伴生危害频发,才引发了资源税改的讨论。而煤炭、煤层气资源的权属重叠,是自然资源产权确认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价格主要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动力源于“煤电顶牛”的连年上演以及不时出现的油荒、气荒、电荒。混合所有制和全国统一市场的提出,和国企这两年活力、实力、信心的攀升不无关系,海外都上市了,混合所有制有什么可怕的;和海外能源巨头都飚上劲了,让民企进入所在领域叫叫板又如何?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厘分,则来自于政企不分给企业定位带来的困惑,给有关政府官员带来的诱惑。

这些分散的共识,是历年能源改革经验和思考的积累。可纵使如此,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共识”。有的内容、问题的应对原则是共识,方案可能还没形成共识;有的内容、方案倒是达成了共识,施行时,利益相关方又各有各的算盘。所以,不同程度地,仍需进一步探讨。

比方,不同能源的资源税税率怎么确定才算合理,税收怎么分配各方才算满意?合法的自然资源产权产生矛盾时,权利义务如何分配?能源大多是民生必需,价格由市场决定后,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怎样才算“保障和改善民生”?民企进入能源领域后,大多数情况下,和国企的关系,类似于鸡蛋碰石头,它们之间的竞争怎样才算平等?政府管制退到什么地步,市场之手握紧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那么多问题早就存在,发现已久,却长期以来一直悬而未决?

有关共识落地之难,从资源税费由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推广步履维艰可见一斑。

2010年5月,国家决定在新疆设立资源税费改革试点,2011年11月1日油气资源税从价计征在全国推广,之后,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便陷入持久战,虽经发起者国家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等人多次呼吁,部分国家部委也屡屡吹风,却始终陷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地步。仅2013年年中和2014年年初,坊间就两次传闻,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箭在弦上”,可马上都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官方出来辟谣。1月15日,针对后一次传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在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煤炭资源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短期仍难出台”。

谈及民资进入能源领域难的话题时,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也表示“共识落地难”,“‘老36条’、‘新36条’,再加上《决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民资进入能源领域,已经不缺规定和依据,缺的是具体项目的落地。表态时,大家都没得说,以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可动真格时,都往后闪。”

劲猛改革概率极小

深化改革是一连串的事件,是一个不间断的状态,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个新的、更为深入的改革层次。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纪”,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各个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在作为“深化改革纪”元年的2014年,能源领域将迎来为深化改革进行认真准备和部署的一年。

鉴于中央“全国一盘棋”的理政思路,不同能源行业以至企业自说自话、不相协调的现状或会打破,在参与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一个参照了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以及主要能源企业战略思考,“把能源关进笼子里”的有关中国能源发展的全周期蓝图,有必要且有可能起草或形成。2014年,亦相应可能成为能源改革的“方向之年”。

这一过程中,那些行业色彩浓烈的明星能源企业,能不能接纳并充实“大能源观”,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产生怎样的变化,将格外引人瞩目。因为,它们的一举一动,关系着那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难啃的硬骨头”的能源改革主题,会不会尽早破题,达成共识,关系着中国能源发展新共识的形成速度和时间,也决定着“把能源关进笼子里”的中国能源道路一年内可否跃然于国人眼前。

当然,这并不妨碍个别领域的具体改革抢先撞线。那些争论已久、基本形成共识的事项或者问题,有望结束“纸上谈兵”的状态。民用管道天然气阶梯气价或将实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拖过2014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混合所有制也会在地方能源国企或者能源央企的成员企业试水推广。

应该说,综合看,一年里,“迅雷不及掩耳”的劲猛改革在能源领域基本不会发生,“深一步浅一步”的状态才是常态。在2014年年初能源圈子的一次新年聚会上,一位资深大佬连续发问:中石油大案一定意味着油气行业拆分改革势在必行吗?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运行良好,完全市场化的理由是什么?2002年电力改革5号文褒贬不一,凭什么认为要以此为依据继厂网分开后启动输配分离的改革?光伏、风电显性、隐性补贴数额大时段长,仍未成大器,信心满满的理由来自哪里?煤炭市场,大风大浪已过,现在正处于修修补补的改革阶段,大洗牌难道不更多是猜测吗?

不过,种种信息表明,暴风骤雨迟早都会到来,“一定要发生的改革”也不会一拖再拖,和“不抢跑”“不盲目推进”相对应的是“不延宕”“不瞻前顾后”“不能什么都不敢干”。从改革的强度和力度上来讲,风起云涌的确有待来年。但是,大刀阔斧的能源改革已在暗暗蓄势,今年更大可能就是那个山雨欲来的前夜。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