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7月数据显示经济内生下滑动力犹存

2014-08-14 10:10:00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齐庆华  

受基数效应、6月“冲高”等因素影响,7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均骤降,大幅低于预期,这也给经济复苏的市场预期泼了一盆冷水。

8月13日,央行发布的2014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报告显示,1-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577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6.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445亿元。

可以看到,7月新增人民币信贷自6月1.08万亿元的高点回落至3852亿元,明显低于市场7500亿元左右的预期。此外,M2同比增速由6月14.7%明显降至13.5%,也低于市场的14.3%的预期均值;M1增速由上月8.9%放缓至6.7%。

对此,央行负责人的解读是,6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7月份的季节性回落较去年更为明显。而由于处于“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因为存款流失和风控的考虑而放贷意愿下降。

“货币信贷的低增长显示‘定向放松’已遇到瓶颈。”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他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道:“实体经济其实不是没有融资需求,7月,投资资金来源增长下滑至11.3%,低于同期投资增速超过5个百分点。不过,资金需求的大户(如地产)却因为不在定向的范围之内,获取融资很困难。而定向支持的小微企业等项目,体量却又太小。这让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投放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再次明显脱节。”

而对于社会融资规模的骤降,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指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仅增2731亿元,表内、表外融资规模均大幅弱于历史均值。表外融资中的未贴现承兑汇票大幅下降拖累社融,主因是在房地产下行且基建投资托底力度减弱的背景下,符合金融机构风控要求的企业数量减少,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承兑汇票的接受更为审慎所致。”

“基建、地产和制造业三大类投资增速都有所下滑。”徐高指出,7月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6月17.5%回落至15.6%,跌幅明显超出我们预期。更让人担心的是,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长也明显减慢,与投资增速继续形成较大缺口。这一点在地产投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融资约束下,对投资未来的走势继续保持谨慎。”

事实上,资金瓶颈将继续制约投资额增长,而投资又是未来经济保持增速维稳的重要引擎,从这个意义上说,为稳增长未来政策或将进一步宽松。

徐高就指出,预计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速的稳健,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通过刺激政策支撑投资,货币政策还会进一步放松(下调14或28天正回购利率会是一种放松的可能),地产限购放松也将持续推进。

“从7月的经济增长和金融数据来看,经济内生下滑动力犹存,未来房地产投资仍有下行空间,外需改善亦难有增量,经济高度依赖政策托底(基建为主)。只要政策宽松力度减弱,基建投资就无法抵补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下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就会显著下降,金融风险就会随之到来。”管清友表示,当然,约束无效投资和让部分无效率的存量出清是经济转型的唯一出路。但是,如果考虑到底线思维,经济企稳又高度依赖基建托底,那么,未来政策收紧或受掣肘,整体政策基调仍将维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