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摸索中前进 中国碳交易正式起航

2014-09-09 09:17:48 《环保产业》

2014年6月19日,重庆市碳排放交易所正式开市,至此,全国七个碳交易试点全部启动,七地的碳配额总量达到近12亿吨,纳入的控排企业超过2000家,中国碳市也成为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配额交易体系。

碳交易即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是在政府部门限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分配额基础上,多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从少排放的企业那里购买配额的一种交易。碳交易包括所有温室气体,不同温室气体最终全部折算成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碳交易试点就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低碳发展。

2013年6月,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所深圳碳排放交易所正式开市。11月,上海、北京两地的碳排放交易平台上线;12月,天津、湖北碳排放交易市场陆续开启;今年4月和6月,湖北、重庆这两个最后试点省市的碳排放交易也正式开闸,中国碳交易市场初步构架完成。

从七个试点省市运行情况来看,大体居于平稳状态。

北京碳市场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以来,成交量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尤其是进入6月份履约期后,市场大为活跃,约70%以上的交易日日成交量超过万吨。6月25日,成交量达到55.9万吨,成交额1626万元,分别创下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单日成交量和成交额的最高记录。截至7月2日,北京碳市成交量近165.1万吨,成交额约7447万元,碳排放配额线上成交均价为每吨55.32元。

湖北碳市自4月份开市以来,交易活跃度一直稳居7个碳市场的首位。截至7月4日,湖北碳市场总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而今年5月,全国其余6家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额也才刚刚突破亿元大关。

开市仅一个月的重庆碳市,月成交量也已近15万吨。据重庆市联交所工作人员介绍,重庆市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市碳排放量的70%左右,因此本次碳交易试点范围确定为254家年碳排放超过2万吨二氧化碳的工业企业,其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近60%,碳交易的稳步推进将在控制全市温室气体排放工作中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2013年是中国碳交易的“元年”,那么2014年就成了“大考”之年。7个试点地区中,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东5个省市6月起陆续进入履约期。

从目前履约情况看,上海、深圳两地在法定期限内完成了履约,上海市履约表现最好,纳入管控的191家企业履约率达到100%,深圳市635家纳入管控的企业中有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约,履约率为99.4%。

北京碳市履约情况不佳,根据北京市发改委6月18日发布的通知,纳入管控的490家企业中,257家未按规定完成履约,未履约企业数超过一半。

广东省履约时间由6月20日推迟至7月15日,202家管控企业中,182家完成履约,履约率98.9%。

天津市履约时间已经两次推迟,根据最新公告,完成2013年度碳排放履约义务的最终期限推至7月25日。截至7月23日,天津碳市成交总量为4070吨,成交额为77261元。与北京市履约期内市场异常活跃不同,天津碳市价格不断下滑,已跌破20元的配额价格。

对于各地履约情况的不同,业内分析,该结果属于正常范畴内,毕竟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时间较短,各地碳排放特性也不尽相同,在试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试点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7大试点城市的不同表现才可更为宏观全面地展现中国碳市情况,为全国市场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上海碳排放交易的良好表现,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相关措施可以推广到其他试点城市。

从企业角度来看,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和活跃,一方面提供了企业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另一方面也给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除了从事碳排查、碳计量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迎来大量市场需求以外,为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公司以及拥有碳捕集等技术和相关商业模式储备的环保企业也获得了新机遇。

“三年内建成全国碳交易市场”是中国碳市的发展目标,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巡视员孙桢表示,碳排放交易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改委已着手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全国碳市场交易管理办法正在制定过程中。但同时,在碳配额总量控制和分配机制、企业履约积极性、违约惩罚力度、碳市场准入机制等方面,中国碳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