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闻两则消息,一是山西阳煤集团从今年起不再对未就业的职工子女进行求职登记;二是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十年后再次采取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的方式,首批30名矿区的孩子从技校毕业后9月正式上岗。
事是好事。面向社会,择优选拔,早已是近几年国有煤炭企业用人的大方向。到了真正取消对职工子女的优惠政策时,往往已水到渠成。而变招工为招生,更是补充一线技术工人最有效的办法。
尽管如此,再想了解更多,两家企业的态度却惊人一致:敏感话题,还是不说为好。
企业的顾虑是,如今经营困难,很多家庭一个人养活一家人,孩子的事就是最大的事;企业要改革,矿区要稳定,不能不顾职工的诉求,也不能舍弃效率,平衡点不好拿捏。
国有企业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并非煤矿独有。与很多资源型企业一样,煤矿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老一代高学历、高素质的建设者付出了巨大牺牲,却没有得到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而让子女接班成了一种补偿和激励,久而久之,演变成惯例。
在煤炭企业办社会的年月,所有人力和物资都靠内部输送,有渠道有链条,也意味着有保障。直至今天,在小城市,拥有一份在国有煤炭企业的工作,不仅仅收入有保障,在医疗、养老、孩子上学就业这些大事上,也有心理依傍。
一位从外行业调入国有煤炭企业的一把手,这样形容“三代同在煤矿”的利弊:容易团结一致干成事,但也难招到一流人才。
最怕的是,矿工家长和煤矿都把彼此当“备胎”。在山西一国有煤矿,几个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回到矿上,在井下当起了临时工,长期没有保险和福利,家长无奈上访。
人多低效的混乱管理,曾让煤炭企业吃足了苦头。上世纪末,价格大跌、企业破产、职工欠薪,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多少人是人到中年才遭逢人生巨大变故,悔则晚矣。从这个角度说,裁撤冗员、招聘贤才、提高工效,也是企业对职工负责的表现。
当然,破除旧有观念,需要时间和实践。很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单靠一两家企业无法解决。也许要等到国有企业完全剥离社会功能,轻装上阵的那一天;等到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相对健全,没有那么强烈不安全感的那一天;等到民营资本加入竞争,真正释放活力的那一天……希望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