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救市组合拳难挡煤业寒冬

2014-12-29 10:18:34 新金融观察报

2014年的冬天对于国内煤炭行业来说有点“冷”,供需恶化令煤炭价格大幅下滑,行业经济效益整体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高达70%。为了挽救危机中的煤炭行业,政府不断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扶持力度,救市政策频频出台。但限制进口、控制总量、减负担等措施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何深度改变目前的供需状况值得思考。

密集出台

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堪称是煤炭行业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国内煤炭行业快速增长,行业利润丰厚,但同时也将繁杂税费、中间利益环节过多等问题掩盖了下来。在行业不景气时,费用占比太高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据了解目前各类涉煤税费已占到企业营收的30%至40%。低迷的煤价加上过高的费用令最近三年的煤炭行业苦不堪言。

2014年7月份,国务院对煤炭行业脱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召开了国务院煤炭行业脱困工作会议,对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控制煤炭进口、改进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监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机构,还专门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据统计,2014年仅发改委召集能源局和煤炭工业协会等部门就开了18次协调会,出台了37项相关对策和措施。除了中央层面救市措施的轮番出台,煤炭的主要产区也都相继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煤炭企业的境地。其中包括:煤炭资源税改落定、所有进口煤种告别零关税、县级及以下全部煤检站点年内撤销(山西省)、煤炭出口关税降至3%等等利好煤炭企业减负的政策。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煤炭市场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但无情的是目前供需状况依然严峻,整体供需结构仍不合理,在煤价仍较为低迷的情况下,行业的“寒冬”似乎还有漫长一段。

效果有限

刘波告诉记者,频繁的政策和救助措施对于处于低谷的煤炭行业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因为除了产能过剩以外,最重要的是需求也在快速萎缩,这导致了煤炭价格不断下行,行业亏损面快速扩大。数据显示,神华集团11月份煤炭销售量为3440万吨,同比下降30.2%。中煤11月份商品煤产销量分别为838万吨、126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5.9%、16.1%。

从具体的政策支持来看,多数政策都是着力于减免税费和保证供应,但在降低成本后反而又刺激了煤企的生产积极性。以2013年7月山西省出台的《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措施的通知》(即煤炭20条)为例,虽然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帮助煤炭企业减轻了负担,但并未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资金压力,很多煤炭企业在减负之后一旦有利润空间就会加足马力进行生产,这让煤炭行业的形势更加严峻。

供需失衡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是减负的做法治标不治本。面对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加强煤炭企业合并整合、与下游电厂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快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等措施才是当务之急。

供需恶化

从2013年开始煤炭行业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由于之前“黄金十年”的过度投资,产能大量过剩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之前价格过于虚高,在市场化之后煤炭价格快速下跌,这令许多企业措手不及,库存大量积压、资金空前紧张、呆账坏账增多等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状况。

进入2014年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成为主基调,市场化后的煤炭产业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行业之前积存的问题开始显现,企业经营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难以避免。

虽然在国家密集脱困措施的刺激下,煤炭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现象,但是供给过剩的压力依然存在,这一点从近两年的煤电谈判就可以看得出来。2013年动力煤电长期协议价接近600元/吨,2014年煤电谈判尚未结束,但神华集团的报价只有530元/吨,即便这一价格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下游电厂并不为之心动。记者了解到,加了进口关税后的进口煤目前已经跌到了470元/吨左右,相比国内煤炭企业的报价,电厂更加青睐采购进口煤。

近几年雾霾问题变得突出,国家环保措施不断升级,很多行业对于煤炭的需求萎缩明显。专家普遍预计2015年煤炭需求低速增长,市场供大于求,产能结构性过剩的格局难以改变,煤炭行业经济还有进一步下行的风险。

诸多迹象表明,煤炭行业还处于寒冬时期,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措施只是稍微缓和了煤炭企业的境况,并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目前煤炭行业还在朝着真正的市场化而努力。在煤炭救市组合拳的效果有限的情况下,煤炭作为国内重要的资源型产品,如何进一步对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平衡国内供需状况、抵御进口煤的冲击是需要整个行业与管理层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