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国石油)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此前,美国当地时间4月6日,中国石油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挂牌交易。
海外上市,中国石油从此踏上了国际赛道。10年来,中国石油以上市促改制,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勇担“三大责任”,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彩,让世界为之注目。
接轨国际
——国企改革立潮头
10年前的中国石油,为什么要上市?
时间进入世纪之交,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命题摆在中国石油集团面前——在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下,中国石油集团将不可避免地与实力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同台竞技。如何提升一个传统国企的国际竞争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
让我们来看一组历史数据。10年前,中国石油集团在世界50家最大石油公司中位居第11位,总资产占埃克森公司的66%,但销售收入仅为埃克森的32%,净利润仅为其几十分之一。
形成这种落差,关键问题在体制、机制。跨国石油公司普遍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专业化管理,而当时中国石油集团还是“大而全、小而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一副沉重的铠甲,使企业缺乏应变和竞争能力,效率、效益难以提高,更谈不上与人“赛跑”。
上市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契机。以上市为标志,国有企业有史以来工作量最大、中国石油工业史上最艰难的一次改革从此开始。建立与国际规范接轨的管理制度,重组改制涉及150多万员工;清查并审计4000多亿元资产;评估90多亿平方米土地;整理统计数亿个数据……终于在1999年11月5日,中国石油正式注册成立。我国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组建的综合性大石油公司诞生了。
当时,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股的评价已从“中国机会”变成“中国风险”,连此前普遍被看好的一家大型国企也遭遇资本暗礁,推迟上市。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中国石油以勇当先锋站排头的气魄和胆识,毅然挂牌上市,迈出国有石油公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一步,更是国企改革突破的一大步!
“成功了!”中国石油出师海外传捷报,带动了特大型国企上市潮。随后两年,中国又有5家特大型国企成功登陆海外市场。正如评论家所说,中国石油的重组改制上市,为中国国企趟出了一条改革与发展新路。
10年来,中国石油改革步步深入。以持续重组为抓手,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运作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发展模式日趋完善,两级行政、三级业务的管理架构和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体制格局基本形成。整合油田、炼化企业上市与未上市业务,基本理顺管理关系。组建海外地区公司,形成以省级公司为主体的成品油销售运营格局。化工销售、天然气销售及管道、城市燃气等业务运营体制进一步优化。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轻装前行……
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日臻成熟,为中国石油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企业管理效率、效益不断攀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企业规模持续增长。目前,中国石油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23万亿元,比1999年增长2.4倍,其中,股份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45万亿元。在世界大公司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全球500强排名上升到第13位,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上升到第5位。[page]
做大做强
——资源保障强动力
深化改革,持续重组,中国石油长成参天大树。作为主干的油气主营业务茁壮成长,资源接替实现良性循环,油气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10年来,中国石油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6.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8万亿立方米,国内外油气当量产量增长88%,天然气产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幅16.4%。
肩扛责任使命,“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工作者永恒的誓言。10年来,中国石油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坚持科技创新,锲而不舍,矢志找油找气。
按照“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庆油田咬定百年油田建设目标,大力实施水驱挖潜和三次采油等科技手段,实现了高效开发。2009年,大庆油田生产原油4000.03万吨,天然气30.04亿立方米。
继原油5000万吨稳产27年后,又在原油4000万吨以上连续稳产7年,续写了中国石油企业年产原油之最。
与大庆油田遥相呼应,10年来,长庆油田在黄土高原上创造着世界勘探开发史上的神话。从2000年的油气当量区区几百万吨,到2009年底突破年产3000万吨大关, 10年时间产量增长6倍,成为国内第二大油气田,被誉为“西部大庆”。而且,长庆人收获的不仅仅是油气,而且有一大批“三低”油藏开发的配套集成技术。
“二龙领舞”,群龙腾飞。短短10年时间,中国石油家族千万吨级大油田增至6个,辽河、华北、吉林等老油田也实现了稳产增产。
作为集团公司最具成长性的业务,天然气实现跨越式发展,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储量持续高峰增长。10年来年均新增探明3744亿立方米,先后建成两个百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12个年产10亿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气田,发现了我国第1个万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特大气田、13个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气田。
中国石油不仅仅重视油气业务的规模发展,而且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目前正在实施的“稳定并提高单井日产量”牛鼻子工程就是最好的体现。大力推广水平井、欠平衡井技术,“二次开发”工程有条不紊,重大先导试验项目稳步推进,中国油井群起抗衰老,少井高产初见成效。据统计,在大庆、长庆、新疆和辽河等油田23项重大现场试验开展后,单井产量增长2.6倍。
思想解放无止境,科技进步无止境,中国石油不断增强的资源保障能力,成为履行三大责任的坚实基础。
内涵发展
——市场竞争添活力
10年前,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问,中国石油习惯了搞勘探开发,做炼化、销售这些中下游业务,能行吗?
十年磨一剑。今天,中国石油人用骄人业绩给出回答:2000年中国石油的原油加工量只有8000多万吨,2009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1.4亿吨,乙烯生产能力371万吨,拥有加油站近1.8万座,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32%、150%和170%。
中国石油炼化业务战略布局已具雏形,销售网络长足发展,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兰州石化3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12个500万吨级炼厂以及特色炼厂巍然耸立;宝石花映衬下的加油站遍布大江南北,年销量逾万吨的明星加油站与日俱增。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宣告:中国石油炼化销售业务已日渐成熟,浑身透着生机和活力。
炼化、销售业务连着市场和消费者,是增强市场保供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10年来,炼化销售业务坚持内涵发展,调整优化结构,完善网络布局,为建设小康社会加油。
按照“集中、集合、集约、集成”的发展要求,中国石油大力加快炼油布局调整,通过实施装置技术和扩能改造,相继建成和完善了大庆石化、大连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兰州石化、独山子石化5个千万吨级大炼油化工基地,3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和一批特色炼化企业,建设中的广西石化、抚顺石化也将加入千万吨炼油基地的行列。
与国际大石油企业、业内先进水平对标,对照先进找差距,深入研究定措施,提高了炼化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学习推广“西太经验”等一整套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管理办法,全面提升炼化企业的生产受控管理水平。
内涵发展,效益为先,这是中国石油销售业务结构调整的原则。实施加油站“二次改造”工程,对加油站挖潜改造,对低效、无效站果断关停,销售质量明显提高。十年来,销售业务优化调整,既注重规模和速度,又要实现效益和质量,力求两方面平衡前进,又快又好发展。零售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3%,营销网络建设跨越式发展,市场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油气运输的高速公路——管道也异军突起。10年来,中国石油改造完成东北输油管网;忠武管道竣工投产,实现了几代人“川气出川”的梦想;西气东输管线横贯东西,西气东输二线西段投产、东段加紧建设;陕京线将西部与首都紧密相连……中国石油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建立了管道统一调度指挥系统,保障能源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原油加工能力明显增强,销售网络持续健全,物流供应坚强有力,市场保障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战冰雪灾害,抗汶川大地震,保奥运用油,助西南抗旱,中国石油已成为保障中国成品油稳定供应的一支生力军。[page]
互利共赢
——国际合作探新路
3月27日,中国石油旗下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与美国ION公司合资成立的INOVA地球物理陆地装备公司宣告诞生,这是中国石油国际合作之树发出的又一新枝。
“开展国际合作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是中国石油集团改革发展的不二选择。”近日有专家如此评价中国石油国际合作战略。
为这句话作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国内油气产量有限,到国际市场找到更多油气,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是中国石油集团的光荣使命。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石油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石油集团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加大国际合作业务的开拓力度,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海外业务快速发展,惊喜连连。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多项新纪录,被专家学者称为“中石油式收购”;同年底,中哈原油管道贯通,成为两国互利双赢、造福子孙后代的世纪工程;2006年7月24日,千万吨级油田苏丹3/7区油田建成投产。2009年底,中国石油正式签署伊拉克鲁迈拉油田服务合同,中、土、乌、哈四国合作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目前,中俄、中缅管道建设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海上规模引进液化天然气提上日程,中国石油对外合作进入新阶段。
今天,中国石油集团已在全球29个国家运作81个项目。走出国门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已达500支,分布在48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物探、钻井、测井、管道施工和工程建设等,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石油不断回报社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生动实践的10年。苏丹总统巴希尔盛赞:“中国石油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石油,而且为我们带来了和平。”在委内瑞拉,中国石油教会当地贫困民众种植木薯致富;在印度尼西亚,当海啸袭来时,中国石油率先伸出援手……[page]
科技创新
——自主研发占高点
纵观10年奋进之路,中国石油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与强大竞争对手同台竞技,并赢得一席之地,正是因为背后有着深厚积淀的自主创新能力。
曾几何时,中国石油多项关键技术长期依靠进口。为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石油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10年来,中国石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突出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科技成果有形化、集成化,有力支撑了主营业务的发展。
10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总体保持国内领先,岩性油气藏等地质理论和勘探配套技术,高含水、聚合物驱油等特色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升,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地球物理勘探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在系统体系结构、地震与地质信息共享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炼油化工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催化裂化系列催化剂、高性能碳纤维成套技术及特大型烟气轮机研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11月,12000米钻机在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下线,标志着中国石油超深井钻机研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装备制造方面,一大批这样的高端石油装备纷纷实现了国产化。100多套EILog快速与成像测井系统投入生产,测井1万多口,时效提高30%,识别准确率提高6%,中国测井技术进入成像时代。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双燃料发动机、高可靠性发动机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油气核心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就是效益。西二线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成果显著,4500多公里用X80高钢级钢管建设,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与进口相比,北京石油机械厂生产的钻井顶部驱动装置每台节约资金80万美元,而在2007年该厂钻井顶驱就超过100台。还有12000米钻机,每台价格仅为国外的1/3……更重要的是,油气长输管道在设计施工、大口径高钢级管材与制管、输送工艺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在国际上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十载春秋,中国石油集团在世界石油舞台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甚至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十年改革发展,中国石油硕果满枝,折射出的是中国石油整体谋划和智慧驾驭,承载的是中国石油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