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连续下行,尤其是原油价格。面对这种情况,业界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低行,此种局面利于企业优化成本、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另一种声音认为,需求不足才是引致价格下降的主因,由于我国需求减弱,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去库存”,中国经济还未获益。但无论是何种判断,业界都认为,此番降价为我国增强战略石油储备和“走出去”提供良机。同时,在这一时期,各方要警惕因为价格的暂时下降而放松对供给结构调整的努力。
供大于求VS需求不足
此轮以油价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究竟缘何?业界的判断分为两派:一种认为主要是由页岩气等新能源、新技术引发的供给层面增长所致;一种认为是需求层面动力不足的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副主任吴越涛认为,形成这一轮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价格下跌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供给层面的改善,全球原油供给大幅度波动的诱因则是北美原油产量攀高。
近三年,以美国页岩油为主的北美地区的原油供给确实大幅增加,而全球原油需求依然保持总体平稳。根据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发布的信息,2014年,美国每天原油产量是870万桶,并且美国大规模页岩油生产的趋势将在今年和明年延续。今年产量增高到930万桶,2016年将达到950万桶。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副所长江时学谈到,油价下跌和自身产量增长,还改变了美国的石油外贸格局,使得美国这样一个原本的石油进口大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收窄,从而强化了美元走势,而美元走势强化又反过来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打压力量。
与此相左,另一种观点认为,此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受需求层面的影响要大于新能源、新技术等供给层面。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需求变化中最大的因素又是中国,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行业调整引发的需求弱化。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王庆认为,中国的需求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是中国方面需求减弱的一个表现。
成本降低VS去库存
如果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缘于供给层面的改善,价格下跌确实对我国经济是一个正能量,有助于改善外贸环境和企业的成本结构;但如果价格下跌是由需求变化引发,那就不可持续,目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形成去库存的过程,对经济的益处暂时还没有显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我国很多产业的产业链源头降价,对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