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也将届满十年。2011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明确提出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目标为“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提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程度的十年大计迈步至今,究竟成效几何,未来的工作方向何往?
盘点十年得失
1月29日,水利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计生委、环保部联合召开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并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启动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估计,从中央的力度和工程建设的情况来看,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应该没有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目标,是要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的比例提高到80%左右。而在2012年6月间,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所做的《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因水源变化、水质污染、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早期建设的工程设施老化报废、移民搬迁等原因,全国共新增了1.96亿饮水不安全人口。由此看来,即使能完成“十二五”的规划目标,距离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还有相当距离。
早在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就已经凸显。在2004年之前,政府应对农村饮水的主要问题是“饮水解困”;主要考虑的因素,则是水量和水源保证率,工作重点在于让农村“有水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副所长杨继富曾在一场关于饮水危机的公益沙龙上提到,“饮水解困”的标准很低。该所在2004年底进行的调查评估显示,只有38%的农村人口拥有自来水设施,而且大部分都还是村建的,条件比较简陋,而缺乏供水设施地区的饮水安全也无法保证。
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界定出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3.23亿人,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为2.26亿人。以全国农村超过九亿的人口总数计算,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都面临饮水安全问题。但杨继富认为,从62%的人口没有自来水设施的情况来看,饮水不安全的人口总数还要更大。
同年,中央政府在全国层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饮水安全。此后的十年间,农村饮水问题由饮水解困提高到饮水安全,政府重视的程度与投入资源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总投资达1093亿元,累计解决了2.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58%,超额完成目标。但《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在此期间,还新增了饮水不安全人口1.96亿,截止至2010年底,中国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98亿,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学校达11.4万所。
而按“十二五”规划,政府还需投入1600亿至1700亿元,全面解决这2.98亿人口和11.4万所学校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各地政府部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在城市近郊的农村地区直接引城市自来水;在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在人口分散的地区则是分散或单村供水。其中,第三种方式的饮水安全保障最低,而这种人口分散地区的工程建设难度也最大。此外,农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价普遍偏低,甚至还低于成本价。
姜文来告诉财新记者,饮水安全是一个延续性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甚至有些地方解决后,还出现反复现象。而当前的饮水安全工程缺乏长效机制,在设备管理和水质监测上都有待加强。他认为,农村饮水安全还应继续摆在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提质增效”,将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要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迈进。
据来自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在2014年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会议期间提出的一组调研数据显示,在其所调研的西部10个省份中,只有3个省份的平均水价在每吨2元以上,其余都在2元以下,显着低于供水的成本价。例如重庆市的平均水价为每吨2.11元,仅相当于供水成本的46%。这导致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无法提取供水管网折旧和大修的经费,而各省份也大多未建立确保供水质量安全的工程维修基金。
中西部饮水安全威胁尤大
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发现,80%的疾病、50%的儿童死亡与饮水水质有关。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也显示,在全国农村2.98亿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有56.2%,即约1.67亿人使用的水质不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