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从上游投资看石油公司策略转向

2015-03-18 09:23:49 中国石油报   作者: 罗佐县  

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油价下行,对全球经济复苏是利好消息,但对石油行业冲击巨大。大多数石油公司纷纷调整2015年投资计划,其中削减投资预算成为普选。伍德麦肯兹针对全球116家油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这些公司的上游投资预算比2014年减少1200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24%。

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勘探业务。全球油气勘探投资预算由2014年的峰值1000亿美元降至2015年的700亿美元。已公布预算的油气公司数据显示,今年勘探投资预算比去年平均减少30%。追求公司现金流的稳定固然是削减预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来自公司股东方面的压力或许影响更大,尤其是对那些既有常规油气业务又涉足非常规的中小型石油公司而言。

不单是国际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也步入投资压缩行列。后者虽然资源基础较好,但面对咄咄逼人的油价下行,他们同样缺乏免疫力。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各公司的投资削减步伐可能还未走到终点——若形势继续恶化,投资计划还将进行动态调整,削减投资预算就可能变成“新常态”。需要说明的是,上游投资压缩不等于不发展上游,只不过是石油公司在压缩投资总量。项目数量受控的情形下,投资决策趋于更加谨慎和严格,今后勘探投资将更多流向成熟盆地和风险小的甜点地区。

美国油气公司的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直接导致今年投资预算大幅减少。2014年这些公司在美国油气行业的投资是1000亿美元,今年则直接减少380亿美元。横向比较来看,大公司投资预算的削减数额虽然很大,力度却相对较小。不过,规模各异的石油公司都越来越注重降低服务成本,并力图通过管理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有数据显示,美国境内油气钻井成本还可降低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页岩领域。可见,美国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大,“页岩革命”在美国发生绝非偶然。

投资是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投资结构变化最能反映公司的战略思想变化。因此,今年石油公司的经营策略或可总结为:不论规模大小,石油公司几乎都在考虑“瘦身”和降本。鉴于资源基础、业务结构及资金实力上的差别,各公司的“瘦身”力度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伍德麦肯兹的调研数据显示,以2015年度投资预算削减幅度排序,由小到大分别为大型跨国公司、国家石油公司、中小石油公司、MLP。在坚持既定的瘦身策略的同时,大公司会更加重视精细管理,特别是花大力气搞科研创新,力求通过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提高经济效益。大公司还要继续剥离资产以改善现金流。BP在2013年就将秋明公司资产转让给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有力改善了其现金流,投资回报水平也因此上升许多。实际上,以壳牌、BP为代表的国际能源巨头,在前两年就已开始对其资产进行剥离与“瘦身”。在当前经济低迷、油价回升乏力的形势下,他们更有理由继续执行其资产剥离计划。例如,2014年10月全球油气交易出现反弹,其中大部分来自壳牌、道达尔的资产变卖举措。

不过,大公司规模大,资产分布范围广,不得不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转型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大石油公司尽管决定削减投资预算,但其执行步伐也相对稳健。反而是中小公司“船小好掉头”,决策机制要灵活得多,可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由于中小公司特别是小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有限,只有求变才能生存,通过参与油气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现金流压力大的企业,通过变卖资产可以改善现金流;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通过资产运作说不定还能在低迷时期“淘得一块金”。基于这一判断,短期内,中小企业将在油气市场上表现活跃,充当油气资产并购交易的主力。

比较尴尬的是油田服务公司,他们大多数没有油气资产,对油公司的依赖程度较高。从理论上讲,油服公司对高油价是非常期待的,其期待程度不亚于石油上游企业。然而,国际油价至今看不到大幅反弹的迹象,如果现在的低油价持续一两年,那么油服公司将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可小觑。

或许正是基于此,油服公司决策者的风险意识往往更强,对油价的反应也先于油公司的决策者。他们往往能敏锐捕捉到市场变化前兆,快速调整公司策略,抢先整合资源,力图赢得市场先机,油服公司之间的并购和交易也因此相对频繁。就当下而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引起行业内外广泛关注的哈里伯顿与贝克休斯的并购案。这两家油服巨头的并购举措就发生在油价下行的关口。在各个油气公司“节衣缩食”之际,这一行为应该说不是偶然现象。

2015年,全球油气市场将更加变幻莫测。在国际油价缺乏利好支撑、继续承压的大形势下,各类石油公司将积极展开“自救”,以期柳暗花明。不同类型公司的“自救”措施虽大同小异,但不会千篇一律,一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者:罗佐县,经济学博士,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