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十三五”炼油工业发展环境思路探讨

“十三五”炼油工业发展环境思路探讨

2015-05-29 09:53:20 中国石油报

摘要:今后五年,中国炼油工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成品油市场化加快,产品出口空间受到挤压,国内需求放缓、柴汽比下滑,质量升级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环境压力加大。其次是炼油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内部竞争加剧,对外差距较大,自身竞争力有待提高。“十三五”时期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一、中国炼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压力加大

1.宏观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6.5%左右;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需求结构来看,到2020年投资率将稳步回落至43%左右,消费率逐步提升至55%左右;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开始明显回落,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将上升至51%左右。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十三五”时期,各区域将在不同产业层次上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今后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差距趋于缩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及自贸区建设将对改革开放形成强大推动力。预计2020年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分别为12.7%、7.9%、37.5%、26.0%、9.8%、6.2%。

总体来看,2015-2020年中国工业化将由中期向后期过渡,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后,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迈进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势必带动相关行业及成品油需求增长。

2.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加快

中国进入新一轮改革周期,将为油气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改革”,这将有助于改善油气行业的市场环境,以清晰的价格信号促使企业内涵式增长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一是进口原油使用权和成品油进出口权放开。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运行[2015]253号),三类地方企业可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包括自主淘汰落后、兼并重组200万吨/年(含)以下常减压装置,或建设天然气5000万立方米调峰储气设施的企业。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有利于中国炼油行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地方企业原油加工原料不足的问题,促进市场竞争,加快产业升级。政府正在研究成品油进出口权放开的问题,拟取消国营贸易进口数量限制,放开非国营进口渠道,不放开进口经营权,进口汽柴油总量仍会被限制在现有配额数量内。估计在初期,汽柴油进口配额会控制在原有配额的10%~20%以下,在100万~300万吨左右,数量上不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但会形成心理上的影响,引导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寻找机会。在后期进口配额将逐渐增加,一旦放开到50%以上的水平,每个月进口量突破60万吨,将会对市场造成显著影响。成品油出口权放开可能会滞后一些,因为政府不鼓励大进大出的炼油产业发展模式。短期内放开成品油出口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但有可能适当放宽出口配额。

二是放开成品油定价权,政府将通过税收调节市场。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将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能源价格改革,其中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已明确由市场形成。成品油定价权放开也被国家发改委提上议事日程,由企业和市场自行定价。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与目前定价公式相比,成品油价格不到位将成为常态。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国际油价处于低位,财政部分别于2014年11月、12月和2015年1月发布通知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目前汽柴油消费税分别为1.52元/吨和1.2元/吨,航煤缓征消费税。今后政府将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消费税,以稳定成品油市场运行。

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油气行业的上、中、下游,市场竞争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国家能源局发出《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扩大能源领域投资或参与能源业务;推进油气管网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石油和天然气期货贸易;推进出台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等。

整体上看,“十三五”期间中国成品油市场化趋势明显。

3.美国和中东产能增加,挤压亚太油品出口

2000-2014年全球炼油能力从42.1亿吨/年增长到47.3亿吨/年,年均增长0.8%,平均每年净增约2650万吨。未来5~10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炼油能力增速放缓,炼油工业格局也将发生变化。美国炼油业借助页岩油产量增长契机继续扩能;中东尽管一些项目延期,炼油能力仍将快速增长;印度炼油规模大型化,今后的能力增长略有放缓;欧洲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炼油工业则处于重组和调整阶段。预计2025年全球能力将增至50.4亿吨/年,2014-2025年年均增长0.6%。

2000-2013年亚太和北美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地区,拉美和中东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地区。总体上看,2013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约6000万吨,北美地区过剩约4900万吨(含生物燃料),前苏联地区过剩约4100万吨;非洲地区和拉美地区均缺口约5700万吨,中东地区缺口约1200万吨。2013-2030年各地区成品油供需平衡情况见图1。

从目前的贸易流向看,欧洲过剩汽油主要流向北美、拉美、非洲和中东;北美汽油平衡表现为大进大出,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仍然从欧洲进口部分高质量的汽油调和组分,另一方面逐渐加大向拉美地区出口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的汽油产品;亚太地区少量过剩的汽油主要出口到中东和非洲。北美、亚太和前苏联地区过剩的柴油主要流向拉美、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拉美地区柴油缺口主要由北美来补充;欧洲柴油缺口主要由北美、亚太和前苏联地区补充;中东地区柴油缺口主要由亚太地区资源补充;非洲地区柴油缺口主要由北美和亚太地区资源补充。世界煤油主要流向相对简单,亚太地区过剩煤油流向欧洲和非洲,北美少量过剩煤油主要流向欧洲,其他地区供需大体平衡。

未来北美、中东将成为主要出口地区,非洲和拉美是主要进口地区,亚太和前苏联地区供应过剩量将明显缩小。预计到2020年北美地区成品油过剩量将增加到约7300万吨(含生物燃料),中东地区由短缺转为过剩约3200万吨,前苏联地区和亚太地区过剩量均被压缩到约3000万吨;非洲短缺量扩大到约7000万吨,拉美短缺量略缩小,至约4800万吨,欧洲地区由基本平衡转为短缺1900万吨。

从贸易流向变化来看,欧洲仍然是最大的汽油输出地,北美和中东将加入对非洲和拉美汽油市场的竞争。北美和中东过剩的柴油主要输往拉美、非洲和欧洲;亚太地区过剩柴油由于受到中东产能增加的影响,将趋于区域内部平衡。中东将成为亚太地区争夺欧洲和非洲煤油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预计到2020年亚太向区域外出口的成品油将由2013年的6000万吨压缩到3100万吨左右。

2014年,中国成品油净出口1485万吨,预计到2020年至多增长到2000万吨左右,关键要看出口企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今后中国炼油企业原油加工量的增加不能再单纯依靠外需拉动了。

4.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柴汽比结构变化

近年来,中国柴油消费增速明显放缓,柴汽比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2014年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98亿吨,2000-2010年年均增长8.3%,2010-2014年年均增长4.9%,增速明显回落。分品种看,随着收入增长,汽车进入家庭,汽油消费年均增速由2000-2010年的7.6%提高至2010-2013年的9.7%。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公路运输需求下降的影响,加之铁路运输及LNG替代增长,2010-2013年柴油消费年均增速由2000-2010年的8.7%回落至2.0%。消费柴汽比自2005年达到2.27:1的高峰后不断下滑,2014年下降到1.64:1。

未来五年,中国汽车特别是乘用车保有量的增长将继续推动汽油需求的刚性增长;在城镇化完成前,航煤需求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柴油需求很可能进入阶段性消费平台期。根据乘用车发展规律判断,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饱和值在300~400辆;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将达到5.0升/100千米的水平,燃气汽车、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继续发展;2020年汽油需求将达到1.5亿吨左右,2015-2020年年均增长6.0%。中国人均乘机次数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20年之后将达到日本、韩国目前的水平,预计2020年煤油需求将达到3650万吨左右,2015-2020年年均增长6.4%。中国与柴油消费密切相关的商用车保有量已处于较高水平,与美国接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加上运输结构调整,商用车保有量将达到饱和;尽管农业用油还会有小幅增长,但受到基础设施和投资拉动在经济中的比重减小的影响,大宗商品公路运输和主要工业部门柴油需求将饱和或萎缩;以天然气为主的车用、水上柴油替代量逐步加大;同时随着车用柴油的推出,一部分柴油消费进入轻质燃料油消费口径。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中国柴油消费将进入阶段性平台期,2020年需求总量在1.7亿吨左右。

总体上看,2020年中国成品油需求将达到3.56亿吨左右,2015-2020年年均增长3.1%;未来五年,中国消费柴汽比将下降到1.1:1~1.2:1,这将对中国炼油装置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5.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和炼油环保压力加大并行

中国环境污染的情况日趋严重,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2015年5月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2015]974号),要求炼油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应加快升级改造,确保成品油质量升级目标按期完成,保障国V油品市场供应提前至2017年,促进炼油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中央财政将对炼油企业成品油质量升级改造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方案”明确扩大车用汽、柴油国V标准执行范围。从原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重点城市扩大到整个东部地区11个省市。2016年1月1日起东部地区全面供应符合国V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将原定2018年1月1日全国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的时间提前1年。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供应符合国V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同时停止销售低于国V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方案”提出增加普通柴油升级的内容。自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在东部地区重点城市供应与国Ⅳ标准车用柴油相同硫含量的普通柴油;自2017年7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Ⅳ标准普通柴油,同时停止销售低于国Ⅳ标准的普通柴油。自2018年1月1日,全面供应与国V标准车用柴油相同硫含量的普通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V标准的普通柴油。

同时,要求抓紧启动第六阶段汽、柴油国家(国Ⅵ)标准的制订工作,力争在2016年底颁布并于2019年实施;尽快修订出台船用燃料油强制性国家标准,力争在2015年底前发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将促使油气行业规范发展,尤其将促进绿色、低碳的天然气行业进—步发展。

石油炼制工业自1997年开始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998年开始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主要控制水污染物中的pH值、石油类、COD、挥发酚,大气污染物中的烟尘、SO2。近年来,中国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江河湖泊富营养化,酸雨污染和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污染日益严重,区域性大气、水体污染问题日趋明显。此外,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以上两个标准规定的污染物种类和限值已不能满足当前环保工作的需要,制定适合石油炼制工业特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迫在眉睫。2015年5月,环保部发布了《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新制定的标准不仅大幅收严了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还针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提出了控制要求。

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和炼油工业环保要求提高,将倒逼中国炼油企业加大对炼油装置改造升级的投资。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炼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