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行走旱区每一天都是感动 干旱压不垮我们贵州人

2010-04-15 11:11:27 贵州都市报

行走旱区 每一天都是感动

干旱 压不垮我们贵州人

干旱可以让水源干枯,但不可以阻止春天的到来。

在旱区,放眼望去,颜色斑驳的农田已是一片枯黄,格外扎眼。随处可以看到干旱留下的印记。可是在旱区,随处可以看到的还有生命的顽强。在公路两旁坡上的树正努力地长出叶片,乌江边上龟裂的河床上倔强地长出一抹抹新绿。行走在旱区10来天,每天给我的都是感动,每天会见到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在这些渴望的眼神里,总能感受到旱区群众的坚强和乐观。


1.有一种感动叫坚强

3月下旬在贵州五六天的采访,竟然让杭州《青年时报》女记者于佳看不到贵州“灾情”,只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人民抗灾的坚强。正如她稿件里写的:“没发现六盘水被煤矿污染的河流,没找到撒拉溪的‘摩托车送水突击队’,没采访到‘遵义辣椒被抢购’,但在这些宏观的数字与典型的事件之外,我记录下了这个干旱春天里,生活在贵州的真实点滴……”贵州旱灾给她的印象就是:贵州的山水经历了干旱仍然美丽,淳朴的贵州人在旱灾中坚忍不拔。

当我深入灾区采访时,当地村民不会轻易说自己困难,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克服干旱中面临的困难。

在毕节市撒拉溪镇,我因教师们的热情款待吃下饮水困难的雄嘎小学的饭菜后而感到懊悔,因为他们每天定量用水,靠10立方米的水池蓄水已经度过了一个多月。

在大方,当我看到带着暖融融的地温,穿越800多米的距离从地层深处流淌到地面时,心灵是无比的震撼。800米的距离,在地表平面行走要不几分钟,可是在漆黑、陡峭溜滑的地下溶洞,其艰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群众为了找水,用了整整13架楼梯才到达地下的水位。

在金沙,我看到当地百姓用洗脚水凑起来拌营养坨;在湄潭,我看到不少茶农每天用脸盆端水救新栽的茶树;在思南香坝乡,我看到腿脚不便的残疾人梁国常坚持每天和当地村民们一起打井,而同村的梁志刚才做完阑尾炎手术不久,不顾休息就投身到打井的工地上。


2.有一种感动叫责任
在旱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地区,旱情必然较轻。而真正困难的地方,都是离水源较远且水利基础设施又极度匮乏的地区。

我最为感动的是在大方县和德江县,这里有几个曾经缺水十分严重的地方,在这次干旱中却不缺水。

这些“缺水乡镇”不缺水有个共性:每年都缺水,因此每年都在“抗旱”,当地政府部门也把解决百姓的缺水难题作为首要责任,因此,不少缺水乡镇都出现了“提前抗旱”。

在旱区和一位常年缺水的乡镇的老人聊天,老人说在常年缺水的地方谈抗旱没有多大意义,就像没人去讨论沙漠中的干旱一样。今年,一些常年缺水的地方反而不缺水,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地方把抗旱当成了一种“习惯”。他认为,抗旱对于缺水的地方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艰难困苦,但却像生活,平淡无奇。

在德江和一名水利专家谈起此事,专家说,老人的话中,有抗灾的哲理,其实老人要说的是抗灾的未雨绸缪。

在这些以前的缺水乡镇采访,当地群众提到政府的水利工程,感激之情不由言表,当地干部认为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应该说,从我所到达采访的历程来看,基层政府在面对旱情时,都做到了全力以赴。

在这次旱灾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感动。其中,有撒拉溪镇的镇干部张军负责每天的运水工作,从装水到进村入寨送水,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一送就是一个多月,水箱漏了,他立即脱下衣服去堵住,为的是让老百姓多分得一点水。

我走过的八个县市中,地方政府把主要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弱势群体上,无论是生活用水的保证,还是在帮助灌溉农田上,首先保证的是孤寡老人、学校、五保户以及残疾人等群体。

虽然旱魔让黔山失色,秀水失容,但在灾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群众的顽强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在行走过程中,会时不时看见一辆辆送水车、一支支抗旱救灾的车队从身边驶过。

3.有一种感动叫震撼

在旱区穿行,时常会了解到,当地群众为了找水,挖地钻缝,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内心无比震撼。

在思南县香坝乡流水村上寨组,几十名群众找水,掘井处原是一个深坑,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开挖过,但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挖开深坑后,发现下面有溶洞,洞内很湿滑。吊村民下井的绳子已经被泥水浸透,可是一名浑身是泥的村民仍然牢牢抓住,小心翼翼往下爬。为了不掉下去,他紧紧抓住绳子的结,手指被绳子挤成一团,有些变形。

幸运的是,经过村民们的努力,将地下水引了上来。如今该组的85户村民,已经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大方县牛场乡乐公村,面对旱灾,村里几十名村民开展生产自救。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村民们从前辈老人那里打听到七组一个叫马槽洞的地方过去曾经有过水源。于是从那里开始挖井。挖下去十多米后,同样遇到溶洞,可一块巨大的石头将寻水的路给堵了。当地没有起重机或者其他先进的设备,硬是用几根木棒搭在洞口,用铁链条滑轮将数百斤的石头拉了上来。经过4天的全力奋战,挖到了20米深处时,他们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地下水。

在金沙县新化乡联合村,一个才9岁,叫唐萍的小女孩和大人们一样在水井边排队挑水。小唐萍今年在新化小学读四年级,她爸爸在几年前去世,母亲也改嫁了,她现在住在外婆家。在这里,还有不少和唐萍年龄相仿的小孩,在周末和放学的时间,他们就参加守水排队。在这里的守水队伍中,有一名89岁高龄的老人周贵珍还坚持要自己提水,哪怕是每次只提一水壶。

当你看到旱灾中绿油油的大片蔬菜,当你看到从地下涌出的一股清泉,当你看到从龟裂的河床上长出一抹绿意,你对旱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感动就会油然而生。其实,在旱区行走,除了看到严峻的灾情外,更多可以看到的是,干旱可以肆虐土地、河流,却不能消磨人们心中坚定的信念和绝处逢生的智慧。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旱区 贵州人 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