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风电:看丹麦如何靠“风”驱动

2010-04-19 08:37:25 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 晏琴  

尽管中国这几年的风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但是实际并网发电率却非常低,只有40%左右。风电并网是中国风电发展的软肋,而丹麦模式恰恰是全球的行业标杆。或许我们可以从成功的“丹麦风电案例”中借鉴一些经验。

“当风儿在草上吹过去的时候,田野就像一湖水,泛起片片涟漪。当风在麦苗上扫过去的时候,田野就像一片海,掀起层层浪花,这叫做风的舞蹈。请听它讲的故事吧……”

数百年前,一位丹麦作家借“风”之口,书写了《安徒生童话选》,为世界展现出一个“童话王国”。如今,同样借“风”之口,丹麦人向世界述说着一个“风电王国”的诞生。成功的“丹麦风电案例”,已成为全球风电行业的翘楚,为这个北欧小国摘得“全球气候领跑者”桂冠。

在今天的丹麦,目前风电占全部电力消耗的比例已超过20%,位居世界各国之最。丹麦国家气候与能源部部长康妮·赫泽高女士自豪地宣称:“丹麦风电案例”值得各国借鉴。同样,中国也不例外。

4月13日,世界风能协会副会长塔纳伊·乌亚尔宣布,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德国(2577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二,达到2601万千瓦。他表示,亚洲目前保持着非常高的风电装机增长率,其中以中国最为突出,中国风电上一年度增长率为113%,位列世界第三。

但是观察者提醒,尽管中国这几年的风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但是实际并网发电率却非常少,只有40%左右。多位业内专家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不应只看到风电的装机容量的扩张,还应该看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有多少风电实实在在被接纳了。”

风电并网是中国风电发展的软肋,而丹麦模式恰恰是全球的行业标杆。

丹麦国家电网企业传播部副总裁汉斯·摩根森表示,“发展风电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确保用户有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他表示,“我们要确保没风的时候电力从哪里来;风电发的电比较多,多余的电力如何利用,送到哪里去;如何实现电力系统与风电设备的最优化配置,如何更灵活地适应电网需求等问题。”

在规划和建设电网时,丹麦特别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当丹麦的风电发电量超出其用电所需,多余的电力就输送到挪威和瑞典,以帮助这两个国家节省用以发电的水资源。而当无风的时候,位于挪威和瑞典境内的水电站开始运转,把电输送到丹麦。

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四国之间建立了北欧电力市场,进行电力的相互输送。在这一市场,电力可以自由买卖,最终实现电力供需平衡,确保电价有竞争性和公平性。

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处于北欧的不同国家都能实现互补,在中国范围内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中国资源分布也是分区的,北部风电资源丰富,西南则是水电较多,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合作模式。在一些风电大省,恰恰不是主要消费区,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调配。姜谦表示,这将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不过只要中央政府从中协调,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此外,坚持商业化运营,构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机制,是丹麦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

丹麦早在1981年就制定了首个能源计划,并十分重视建立市场机制。政府为民间资本打开大门,鼓励进入这一市场并从中获益,使之成为一支别具特色的生力军。

当风电发展遇到来自电网的阻力时,丹麦政府果断启动了电力体制改革。1984年,丹麦出现了第一部有效期为10年,由风机制造商、风电开发商和电力公司三方共同签署的“自愿协议”。根据该协议,电网不仅要收购风电,同时要为并网提供方便,此外电网按销售价格的85%收购风电。1992年,政府用法律形式对该协议加以固定。


丹麦将发电、输电与售电3个环节划分开来,让上游发电企业和下游售电公司成为市场化竞争主体,电力调度中心划归政府下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此举使得风电等绿色电力“优先并网”的策略落到了实处。

相比之下,中国风电发展,目前却主要依靠国有集团在推动,并且电力改革也始终停滞不前。中国虽然早在5年前就启动了以厂网分开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但电力市场化之路却受阻于电网,以利益集团为代表的电力垄断体制至今未能打破。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新能源发展必须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垄断理应是下一轮电力改革的重点。”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丹麦 风电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