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煤老板观望云南煤改 提前探索发展新路

煤老板观望云南煤改 提前探索发展新路

2010-05-04 17:04:34 都市时报

今年开始,云南省工信委连续出台多个规范煤炭行业的文件,大规模整合煤炭行业。煤老板刘家德开办于1984年的煤矿,由于核定年产量只有4万吨,目前只能处于停产维修状态。

云南产煤大县富源、宣威两地有两种煤改模式:让被关闭的煤矿周围那些临近煤矿出资补偿小煤矿;对将关闭的矿井实行股份制改革或者兼并的方式。

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在此次煤改中,积极转型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煤老板还是处于观望状态。他们的抱怨很多,担心政策风险,有些人静观其变,也有人就是在等待补偿后关闭或被兼并。

对于当地土生土长的煤老板以及身为矿工的村民来说,煤炭总有挖完的时候,资源一旦枯竭,要如何发展才能保证大家的利益持续增长?

“这事好办!”庆云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德说,村民们可选择进入村集体企业打工,可选择发展养殖业,因为村子有了更多的企业,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村民们也就很容易从矿工变成建筑师、服务员、工人、老板等。

值此煤改之机,富源县后所镇庆云村已未雨绸缪,提前探索新的发展之路。

煤老板想造“全省最牛的村子”

“村民们当矿工,相当于有了稳定的工作,月收入两三千元,但是煤矿资源一旦出现枯竭,该怎么办?”庆云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德说,村里总人口7200多人,1280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为两三万元。

刘家德本身就是煤老板,他的煤矿在村里,于1984年开始开采。去年8月,煤矿全面停产,按照相关要求,通过改造,要将4万吨的煤矿提升为6万吨,随后又被要求提升到9万吨,所以煤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一前一后,刘家德损失了1000多万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刘家德为村里做了不少事:投资3700万元的民族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建盖之中;投资910万元的公路已经畅通无阻;2004年个人出资1460万元完成了全村的饮水工程建造,建设了13个水池,从而在干旱中也未曾受到半点影响;村里正在盖建小区,村民们仅需出资3万元,就可拥有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

而村里那3000亩土地,在刘家德眼中,犹如一个聚宝盆,并且已经开始打主意。

4月17日,59岁的刘家德第二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的班子组建以后,他开始制订新的工作计划,目标是“打造全省最牛的村”、“10年后,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

具体实施方案是这样的:完成庆云民族学校的建设,确保学生9月份就能搬进新校园;完成民族文化示范村的配套工程;在3000亩土地上栽种核桃树,在行间空地上种植青草,用于喂养牛、羊,大力发展养殖业,培养100户养殖户,着手构建牛羊肉、皮革加工厂;修一座小二型水库,供人畜饮水。

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除学校属于刘家德个人捐资外,其余工程的资金暂时还没有着落。而刘家德不担心,因为他有自己的筹资方式。“庆云村有10个煤矿,动员每个煤矿负责300亩土地的补助资金落实,每年向每亩土地补助500元,补助15年,到时候核桃树也就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了。”刘家德算了一笔账,仅是这笔钱,就可保证村民们有了生活费。

核桃树苗的来源,刘家德也想好了,找农业等部门要,或者筹资买;开办养殖业需要的青草,根据牛羊的喜好,即使到国外去买种子也要种;皮革加工厂最好能生产出那种雪白的羊绒坐垫,还要限量发售,一辆汽车卖两块。

回归农业,让村子大变样

有煤炭资源,村民们仅需短暂的培训就可变成矿工上岗,青壮年矿工的月收入最低可达两三千元,假如资源枯竭后,这些人又该怎么办?

“这事好办!”刘家德说,村民们可选择进入企业打工,可选择发展养殖业,因为村子有了更多的企业,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村民们也就很容易从矿工变成建筑师、服务员、工人、老板等。

角色转变的最关键问题,是要有村属实体经济。刘家德曾经有一个宏伟的“36551计划”,即要在3年时间中,将煤炭的生产能力提升到60万吨,其中精煤、焦炭达到50万吨,产值5个亿,利润1个亿。他的煤矿最红火的时候,工人曾经达到1500人。

倘若这项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刘家德每年将拿出5000万元来发展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子就会‘噌噌噌’地大变样”!

然而,就在他的宏伟蓝图还未正式实施时,他的采矿许可证被收掉了,矿井也从去年8月份正式停产,目前负债3000多万元,仍然养着一帮管理人员,希望某一天能让煤矿重新开业。“地下还蕴藏着四五百万吨煤炭,我现在如同猴子一样,捡了一块生姜,丢了觉得可惜,吃了又辣嘴!”

村民可转变成矿工、员工,那么,老板该怎么转变呢?办了企业后,老板可摇身变成董事长、总经理,老板仍然是老板,只是不再是煤老板,而是众多实体经济的企业老总。

刘家德依托煤矿,已经开办起了一个职工休闲度假区,有专门的厨师、服务员,甚至还有一名村民专门负责养鸡,两名村民专门负责放羊。

解放思想,变更模式,是煤老板们最难闯的一道难关。隔行如隔山,拥有太多资金和财富的煤老板们,向崭新行业迈出一步是相当困难的。比如组建集团化煤产品公司,虽然政府在倡导,部分煤老板也有此想法,但在富源、宣威却难以实施。各自为政、自己做好自己的事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宁愿选择大煤矿吃掉小煤矿,也不愿意对矿井、矿山进行合并重组。

所以,迄今为止,前往富源、宣威考察的外来投资商络绎不绝,却未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资本注入和先进管理经验驻足。

照搬山西模式,好像有点难

此次煤炭改革,其实就是一次对煤炭资源的整合,关闭小、散、乱煤矿,提高大型煤矿的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当然,这在山西能做到。到山西考察过的煤炭行业人士发现,山西的煤炭分布较广,在地底可延伸数十公里。

倘若将山西的方式照搬到云南,从出发点和模式上看,没有任何问题。但云南的地质、地貌结构和山西不一样,其断层较多,不可能在地底建成规模庞大的生产链。

煤炭的管理部门众多,行内人士用了这句话概括:“除了计生部门,每个部门都可以管煤矿。”

比如,煤矿上的炸药库,派出所要求必须养条狗看管,煤矿一养狗,畜牧部门就可以介入管理;矿工的饮食、身体状况,要经过疾控部门检查;国土、资源、环保、煤炭局这些部门更不用说,属于直接管理方。

关闭煤矿,相关部门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决,但是,被封闭矿井的管理问题却又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因为矿井一旦被封,矿井内的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地下水不能及时抽出,瓦斯不能及时排出,将来再进行开采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已经被勒令被关闭的煤矿,谁会天天去抽水,谁会天天去维护通风系统?”宣威、富源两地的管理部门都这样说。

不论是富源还是宣威,其煤层都属于分布不规则、断层多、难以在地底连成一片的情况,因此无法建设大型煤矿,矿井也只能根据各片区的分布情况而定。

矿井被关闭后,对周围老百姓也有一定影响。因为即使是年核定开采能力仅为两三万吨的煤矿,也至少有200人工作,每名矿工的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

“因此,通过分配指标进行一刀切来关闭矿井,有些不可取。”相关部门对“控制数量”提出了一些质疑,他们认为,云南不比山西,其地理结构、地质地貌也不一样。对于富源来说,适宜建设年开采能力在15-30万吨的小矿井,只要安全问题能得到严格监管,既能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又能使大部分农民有收入。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老板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