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规划环评执行力怎么提高?

2010-05-10 09:17:48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周佩德   

 

 

 

 

规划是对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思路和谋划,是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规划环评则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进行前瞻性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显然,如果没有强大的政策执行力来保障规划实施,那么,规划的实施可能走样,行政执行难免跑偏。相应地,规划环评的作用也受到极大削弱。

近来,中央政府重拳出击愈演愈烈的房地产市场升温,但降温速度仍不理想,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政策执行力弱化这一情况。媒体也时有对规划项目未经环评而直接上马的报道,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的制定忽视了全局。规划环评要求规划本身既要注重长期利益,又要兼顾全面利益。这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以及快出政绩的地方政府利益相冲突,在执行过程中势必受到不同利益群体的质疑和阻扰。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让本地快速贴上富裕的标签,在利益的绑架下,采取“边开发、边建设、边规划”的“三边”规划方式。这种“决策拍脑袋、表态拍胸脯、离任拍屁股”规划态度是规划环评所不能容忍的。

二是地方政府的换届使得规划被迫让路。有些地方“一任领导,一套规划”,使得规划断线、监管断层,造成区域发展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上出现矛盾和冲突。少数工业污染区和居民生活区混杂在一起,使当时审批合规的项目一夜之间因为规划的变动而成为高风险项目。由于规划的频繁变动,规划环评失灵、失控,难以发挥其优化经济发展的功能。

自2003年颁布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规划环评在控制源头污染、规避环境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环境监管提供了保障。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各级政府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提高规划环评政策的执行力,是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那么,如何提高规划环评政策的执行力?笔者以为,首先,应建立正确鲜明的目标导向机制。各级政府应提高对规划环评的认知度,把规划环评放在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位置,研究出台推动规划环评的刚性约束制度,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不断增强规划环评在综合决策中的地位,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矫正器功能。

其次,要建立协调有序的宏观指导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环评涉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个领域。政府与规划编制、审查主体之间应保证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关系。要提高规划环评的质量,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以制度保质量,以责任减失误;要建立规划环评专家库,将站在学术前沿、具有国际或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充实吸收到专家库内相关专业名单中。专家除了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站在社会良知和对公众民生负责的高度上解读区域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并体现在评审文件中;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信息定期沟通会、重要问题协商会等形式,破除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建立赏罚分明的行政问责机制。各地应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督政、政协议政”的规划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官员出现失职、失责行为,逐步将问责制体现和运用在规划执行上。确保公众参与贯穿从规划前期到环评审查的全过程,及时对规划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实行监督。媒体应主动监督,为公众参与规划环评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要将规划环评纳入政府效能监察范围,由监察、环保部门实施挂牌督办,按照“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到底”的要求,建立常态化的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划环评条例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问责,使规划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第四,建立广泛覆盖的跟踪评价机制。规划的实施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时,规划环评编制机关应及时跟进,开展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地方环保部门必须依法开展对规划环评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全方位提高规划环评的震慑力。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规划环评 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