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煤价合理回归已是大势所趋

2017-04-26 10:55:14 中国矿业报

今年以来,随着煤炭去产能的深入推进,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煤炭产能过剩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行业平稳运行尚缺乏坚实基础。在2、3月煤价阶段性上涨后,进入4月份,以南方春汛和梅雨季节先后到来为标志,传统用煤淡季来临的同时,产地供应量逐步增加,港口发货量出现减少,电厂采购和拉运量放缓。上述现象表明,随着动力煤市场淡季的到来,近期动力煤价格呈现出理性回归合理区间的明显趋势。其长短期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因素之一: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煤炭行业今年不再实施276个工作日制度。

276个工作日的产能储备制度,是保障市场稳定、保证能源安全、减少损失浪费、避免大起大落的重要基础制度。鉴于今年以来煤价一直处于合理区间之上,且供给处于平稳状态,国家相关部门综合对当前煤炭市场供需、价格等行情分析后,确定煤矿减量化生产措施将不再大范围执行。

3月初,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相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我国今年全年煤炭去产能的目标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当前形势看,随着煤炭去产能的深入推进,一批无效低效产能加快退出,煤矿违法违规建设和超能力生产得到有力遏制,煤炭市场供需关系趋于宽松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煤炭价格仍处于合理区间(即抑制煤炭价格异常波动所明确的绿色区间)以上范围时,2017年已没有必要在大范围实施煤矿减量化生产措施。

长期因素之二:国家不断加大优质产能释放力度,4.4亿吨新增先进产能成为煤市“定海神针”。

截至目前,全国已审核确认产能置换方案的煤矿产能达到4.4亿吨。这些项目全部为大型现代化煤矿,之前虽在全国煤炭总产能的大盘子里,但并未形成有效产能。今年煤炭行业要去掉1.5亿吨产能,而目前市场可以增加的先进产能达到4.4亿吨。如果这部分产能进入市场,对冲掉今年1.5亿吨的去产能任务,煤炭市场将可以净增2.9亿吨的有效产能。

随着近期这部分项目陆续获得核准或通过竣工验收,先进产能逐步释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将对煤炭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上旬,晋陕蒙三大主产区符合条件煤矿均已基本复产到位,复产率均在90%以上。其中,山西省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拟新增加7000万吨先进产能,扩大先进产能的保有量,加速先进产能释放,促使煤炭市场供需形势趋稳宽松。

长期因素之三:建立平抑价格异常波动长效机制,国家明确煤炭价格绿色区间即合理价格为500~570元/吨。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年初发布的《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下称《备忘录》)提出,共同应对煤价异常波动,是政府和社会、企业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供给市场化法制化的创新探索。煤炭价格绿色区间是在煤炭综合成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煤炭市场发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可承受能力的因素,特别是综合了上游煤炭企业及下游发电企业的综合情况考量,充分保证双方利益,有利于煤炭供应及国家电力供应的稳定持续,煤炭供需双方业已形成共识,并正在努力共同落实。

《备忘录》提出绿色区域即属价格正常,且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6%以内(以2017年为例,重点煤电企业动力煤中长期基准合同价为535元/吨,绿色区域为500~570元/吨)。煤价达到500元/吨以上时,大部分煤企均会获得稳定的盈利;超过570元/吨以上时,发电企业虽然不亏损,但也开始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而当煤炭价格超过600元/吨以上时,部分电厂或将面临亏损压力,电力供应将受到一定影响。而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好转的大背景下,促进煤价运行在合理区间,避免出现异常波动,符合煤炭及下游相关行业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也是经济平稳运行的本质要求。

长期因素之四:动力煤价格向中长期合同价靠近,535元/吨是煤电双方认同的基准价。

今年的中长期合同“定量又定价”,既锁定了资源数量,又采取了基准价格加浮动机制的灵活定价方式。其中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皆由煤炭供需企业协商决定,充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中长期合同基准价符合煤电双方的预期,这一价格可以保证煤电双方实现双赢。在这一价格水平下,多数煤炭企业都将盈利,电厂的利润也将较目前显著改善,稳定上下游企业盈利。尤其在2016年煤炭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局面得到改善、煤炭价格理性回归,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煤炭价格实现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煤电双方认同的中长期合同535元为基础上下等比例浮动的机制要坚决贯彻执行。不搞低价倾销,不搞恶意竞争,大型煤电企业要率先垂范,主动带头稳定市场。

长期因素之五:中长期合同发挥压仓石作用,长协煤将捍卫今年煤市稳定的大局。

去年11月份,两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保障煤炭中长期合同履行的意见》,鼓励煤电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神华、中煤等大型煤企积极与五大电力集团签订中长期合同,这在煤炭短暂吃紧、价格上涨情况下,起到了稳定煤价的作用。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印发了《关于加快签订和严格履行煤炭中长期合同的通知》,要求4月中旬前有关企业完成合同签订工作,确保签订的年度中长期合同数量占供应量或采购量的比例达到75%以上,并定期报送合同履约进展情况,确保年履约率不低于90%,还进一步明确了未认真履行中长期合同的惩戒措施。中长期合同的有效落地,对煤价走势产生了正面导向作用,并有效抑制了煤价的高位运行。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煤炭产需衔接合同量达19.83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60%左右,大型煤炭企业与主要用户锁定了全年大部分供应量,有的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签订数量已超过年产量的90%。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国家铁路跨区运输的煤炭中长期合同进行了运力初步配置,共配置运量4.87亿吨(不含呼和浩特铁路局和太原局部分经大秦、蒙冀铁路下水煤炭运量),其中电煤3.58亿吨,冶金煤6237万吨。铁路运力有效保障中长协合同执行到位,这对稳定今年煤炭市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因素之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增强,清洁能源多发满发。

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替代步伐,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清洁低碳能源将成为“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非化石能源发展加快、环保约束增强、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我国对煤炭消费的比重控制等因素的影响,煤炭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抑制,后期消费量增幅将继续放缓。

近日出台的《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效益报告》提出,2030年我国风电、光电将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量近3亿吨标准煤,风、光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将从2015年的4%分别增长到2020年的8%和2030年的17%。

短期因素之一:3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5个月以来首次增长,产量同比增加1.9%。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增速由负转正,原煤产量29976万吨,同比增长1.9%,这是自2015年2月以来25个月连降后的首次增长。表明国家一系列保供应、稳价格措施实施以来,国内煤炭复产复工和先进产能释放使得煤炭产量显著增加,短期内国内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此前,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将2017年煤炭总产量目标设定在36.5亿吨左右。这意味着2017年煤炭总产量将实现同比增长5.8%,改变了我国煤炭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的历史,为今年煤炭供需整体运行的宽松态势奠定了基础。

短期因素之二:3月份以来,环渤海区域各港加大电煤调入量,全力保障电煤运输,港口库存增加明显。

受3月积极补库的影响,目前沿海港口库存已基本升至高位。在大秦线检修之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就要求太原、呼和浩特铁路局要在集中修前抓住到港需求旺盛时机,组织好煤炭运输,努力增加环渤海港存;即使检修期间,北方港口库存仍然在保持增加,下游需求有充分保障。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秦皇岛煤炭库存512万吨,较上周同期增加了22万吨;曹妃甸港煤炭库存368.8万吨,增加54.5万吨;黄骅港煤炭库存171.3万吨,增加9.3万吨。

短期因素之三:4月份电力需求开始进入淡季,用电有所放缓,电煤需求下降。

数据显示,4月上旬,全国重点发电企业日均供煤314万吨,比上月减少17万吨,下降5.1%,日均耗煤307万吨,比上月减少39万吨,下降11.3%。截至4月19日,沿海六大电力集团沿海电厂日均耗煤65.63万吨,库存总量1039.98万吨,平均可用天数15.8天。在电力需求进入淡季,水电恢复、电厂机组检修的情况下,终端用户对高价煤抵触情绪较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下游电厂拉煤消极,采购逐渐回归理性。随着电厂当前补库行为告一段落,高位煤价正向合理价格区间逐步回归。另外,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进口煤炭2209万吨,其中煤及褐煤进口量仍环比增加了441万吨、增长了24.9%。进口煤的增加,减少了消费企业对内贸煤的需求,并随着进口煤的陆续进港到场,对下游电厂库存形成有效的补充,减弱了国内动力煤价格的上涨动力。

众所周知,煤炭价格过低、有悖于价值规律,不利于行业发展;同样,价格过高,也不利于行业发展;价格短期过快上涨,也不利于市场平稳运行。因此,综合以上长短期因素,煤价回归合理区间已是大势所趋。对此,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电去产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各方尤其是大型煤电企业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着力稳定煤炭价格,着力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尽快让煤炭价格理性回归合理区间,促进煤炭行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和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价,煤炭去产能,煤炭市场,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