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油企海外收购新棋局

2010-05-14 16:13:29 中国石化新闻网

几年前,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对象大多集中在非洲、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公开资料显示,非洲的苏丹、尼日利亚、安哥拉,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拉美的委内瑞拉,中东的阿曼及东南亚的印尼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占据了中国海外油气上游业务的绝大部分。而下游方面,中国除了在部分亚非国家拥有或参股少量的炼油业务之外,仅在苏丹建立了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项目。

目前中国合作对象国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在近期的收购对象中,除了一些传统产油国之外,还涉及一些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既是中国油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又是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客观需要。

中国石油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说,国际化大公司在全球化战略中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被动全球化,也就是“引进来”,即利用本国的资源吸引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表现在我国石油行业,这个阶段是从1982年到1993年。第二个阶段是主动全球化,也就是“走出去”,1993年中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以中国石油为首的中国油企便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第三步是打造全球化企业,利用全世界的资源进行配置。“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处于第二步向第三步的过渡过程中。因此,我国石油公司海外收购对象国,从之前的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发达国家,也是自然的事情。”韩学功说。

与韩学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他表示,中国之所以当前能够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石油资产,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国际石油价格较低,这是一个良好的时机,另一方面是中国现在有着较为充足的资金储备,具备购买实力。

的确,走出国门的我国石油公司实力在近年来不断积累壮大,2009年度《财富》500强企业中,中国石化以销售收入2078.14亿美元排名第9,首次挤进前10名行列,而中国石油则以1811.2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名列第13位。而2008年上述两家企业的排名才分别为16位和25位。“实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企业敢于向发达国家伸出并购的触角。”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道。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表示:“发达国家收购条件更好,经济相对稳定,法律规程也比较健全,过去不愿意出售给中国企业,设置种种障碍,现在愿意出售,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种机遇。”

但是,业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徐小杰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像中国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如加拿大、瑞士等国的公司,实际上收购的并不是发达国家自身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大多分布在中东、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与之前的收购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由上游为主到上下游并重

我国石油企业除了把收购的触角伸向发达国家之外,其业务范围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注重并购上游资产到上下游并重被看做是近期中国油企海外并购的另一特征。

2009年7月13日,马来西亚石油企业美拉坡资源对外宣布,公司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北部的吉打州继续推进一个大型炼油项目的开发。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00亿美元,中国石油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将参与到该项目当中。

此前,中国石油计划投资英国英力士集团位于苏格兰的Grangemouth炼油厂,也被外界视为有上下游一起扩张的意图,旨在占据更大市场的整体战略。

2009年6月21日,中国石油在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的收购后发布消息称,“新加坡石油公司将成为实施本公司国际战略的新平台,并将提供更宽广的发展基础和更稳定的发展道路”。

新加坡石油公司是一家地区性的石油公司,主要是从事炼油和销售以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等业务。这家公司拥有新加坡炼油公司50%的权益,而新加坡炼油公司是新加坡的三大炼油企业之一。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收购可以利用对方先进的炼油技术、成熟的销售网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逐渐进入海外成熟市场的下游分销领域,为中国石油业务链在海外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之所以向下游扩张,是因为我国的石油公司力量日渐强大,资本越来越雄厚,驱使其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因为在产业链条中,销售终端才是利润最高的一环。”韩学功分析说,“比较世界500强石油公司,他们主要的业务都是炼油和销售,而不是上游开采,因为勘探开发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中国的石油公司要成为全球化企业,必须在海外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徐小杰也表示,石油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希望建立一个一体化的企业,尤其是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也许,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收购和参股下游公司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它们自身力量进一步壮大和打造国际化企业战略的逐步深入,这一趋势可能还会加速。

由单兵作战到联合行动

从中国石油和BP组成财团,联合竞标伊拉克鲁麦拉油田,到中国石油与中国海油抱团远征阿根廷石油公司;从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联手从马拉松手里拿下安哥拉油田的32号区块。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石油公司海外经验的不断增加和项目运作的日渐成熟,其战术也由先前的单兵作战逐步走向联合行动。

专家介绍说,石油行业具有“四高一长”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收益、高技术、高风险和长周期。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联合收购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较小的项目来说,单个公司收购很正常,但涉及大金额、复杂的项目,一般都会采取联合收购的方式,这也是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做法。比如在伊拉克,之所以中国石油与BP一起签下这个服务合同,是因为“这一地区风险太大了,一个公司吃不进去”,韩学功表示。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专家张抗表示,“从资源国方面讲,目前国有化浪潮不断加快,合作形式上,资源国大多不再采用分成协议的形式。因此企业海外收购所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加,联合收购能够分担风险”。

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石油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与其他公司采取“一致行动”,无论是我国石油公司内部,还是与跨国公司之间,前些年并购中结成联盟的案例都较为鲜见。

近年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国家政策的协调下,海外联合作业的项目开始增多。中国两大石油公司逐渐加强了彼此之间的配合,在联合竞标苏丹、秘鲁等国的石油区块中共同获得了收益。

而在与国际石油巨头合作方面,前些年我国石油公司也很少有机会。随着近年我国石油企业的成长壮大,国际石油巨头在合作上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它们由最初的轻视,到现在变得非常现实。

目前,随着我国石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与跨国石油巨头的合作逐渐增加,据道达尔集团中国区相关人士介绍,道达尔与中国海油在尼日利亚的一个合作项目已经投产,另一个正在评估之中。在也门,中国石化与道达尔在两个区块的合作也在进行中。

随后不久,中国石油与BP在伊拉克联合竞标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我国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巨头在国际项目上的合作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双方之间能否合作,主要看是否有共同的基础和利益。”业内人士表示。

有合作也会有竞争。当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国门之后,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时候,必然与跨国石油巨头产生竞争与利益分歧。一家英国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未来,中国和西方公司很可能会开始直接冲突。那么,未来中外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关系将如何演化,彼此之间是伙伴还是对手?无论如何,人们必须承认,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合则双赢,冲突解决不了问题。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油企 海外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