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十堰市服务南水北调工作情况汇报

2014-07-03 12:42:06 和讯网

一、十堰概况

(一)基本市情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全市辖五县一市四区(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47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79万人。

十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共存,拥有“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举世闻名的城市名片。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从唐代开始建设,历经一千多年,宏大的古建筑群与武当山的自然风景和谐交融,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太极功夫的诞生地。正在建设的世界奇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以后丹江口水库将形成290.5亿立方米库容、105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湖。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东风车”的发祥地、东风公司的“延安”,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东风公司正与沃尔沃紧密携手,在十堰共同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和百万量级汽车城。近年来,十堰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当前正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

(二)水源区概况

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坝区、库区、移民安置区和核心水源区,地位突出,功能重要,贡献巨大,使命光荣而艰巨。

一是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市所辖五县一市两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成雨面积为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8.1%,是核心水源区。

二是水域范围最宽。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将由目前的450平方公里增至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水域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60%,是主要库区。

三是汇入水量最多。大坝加高蓄水后,丹江口水库库容将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我市5个县市区,过境长度216公里,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是水质敏感区。

四是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24.8公里,占水库库岸线4610.6公里的76.4%,是库区主要守护区。

五是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我市土地30万亩,占淹没面积的60.6%;大坝加高蓄水后,再次淹没我市土地25.2万亩,占库区淹没土地总面积46.16万亩的54.6%。两次共淹没土地55.2万亩,占总淹没面积的57.7%,是主要淹没区。

六是移民安置任务最重。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移民搬迁28.7万人,十堰移民占一期移民总数的58.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十堰再次移民搬迁18.2万人,占二期移民总数的58.4%。我市先后两次移民共计4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是移民主要安置区。

七是税源损失最大。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关停“十五小”企业329家,关闭106家黄姜加工企业,迁建125家,导致职工下岗6万人。丹江口水库转而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减少。初步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每年将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29亿元,每年配套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是主要贡献区。

十堰市是丹江水库坝上唯一地级市区,是水质保障区、水源控制区,是守护“水库”不用水的纯奉献区。

二、十堰移民工作情况

(一)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水库移民情况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工程淹没涉及丹江口市、郧县2个县市,淹没郧阳和均州两座古县城,淹没耕地29.7万亩,动迁移民5.95万户、28.7万人,其中外迁安置9.1万人。

(二)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实施后库区移民工作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大坝从160米加高到176.6米,将再次淹没我市面积158.7平方公里,涉及5个县市区、29个乡镇街办、257个村居委会、1096个村民小组,淹没房屋362.8万平方米。淹没耕园地12.5万亩、公路827公里、桥梁25座、码头72座;淹没影响城镇13个、单位443个、工业企业125家;淹没及影响人口需动迁18.2万人,其中农村移民15.56万人。

(三)南水北调移民任务完成情况

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在2010年的外迁工作中,全市干群团结协作,忍辱负重,连续作战,共组织动员7100名干部、119批次,共搬迁1.8万户、7.7万移民,转运货物12万吨,累计行程超过850万公里,平均每天出动车辆32车次、外迁237人。为了确保移民搬迁安全,还组织警车维护运输安全,动用医护人员1000人(次),政府统一采购运输车辆1万余台次,整个移民外迁工作做到了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人伤亡、无一件物品丢失,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的目标,这是我省水库外迁移民工作史上年度搬迁强度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短、情况最为复杂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在内安工作中,南水北调10.5万、25000户移民、249个安置点、380万平米房屋建设同时开工,所有单位、企业、专业项目同步迁复建,工作强度之大、工程任务之重在全国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加之受旱涝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有效迁建时间十分有限,用工荒、建材荒、监管难、物价飞涨、机械紧缺等矛盾异常突出。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开拓进取,克服了建材紧缺、物价上涨、恶劣天气等诸多难题,继2011年完成9.2万农村移民内安之后,2012年又完成了1.3万人的集镇移民搬迁任务,至此,10.5万人的内安移民任务全部完成。同时,13个城集镇按期迁复建到位;新建移民安置点249个、优先解决了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改造新增耕地6万亩,改造低丘岗地3万亩,农村移民生产安置配置到位。整个南水北调18.2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于2012年9月底全面完成,圆满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的庄严承诺和安全、有序、稳定、和谐的移民目标,谱写了新时期移民安置的新篇章,创造了移民工作史上的奇迹,获得了中央领导、国调办、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伟大的实践,凝聚伟大的精神。在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中,广大移民群众顾大体、识大局,舍小家、为国家,弃故土,离亲人,扶老携幼,远走他乡,大部分移民都经历了两次以上搬迁,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家业难立,生活艰辛,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不等不靠不争,将搬迁当作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实物指标确认、居民点选择、宅基地分配、自筹建房资金等方面,他们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搬迁安置。为了早日搬迁,占地移民率先拆除旧房,三伏天住工棚;面对库区大面积建房、工价飞涨的不利条件,他们积极筹措资金,变卖家产也要把房子盖起来。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伟大的移民精神,充分展示了十堰人民的高尚品格,集中表现为“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移民精神。

全市1.5万名党员干部自觉服从移民工作大局,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真正沉下身子,长期奋战在移民工作一线、包保在每家每户、工作协调在每个安置点,与移民坦诚交流、用心沟通,将移民视同亲人,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不讲条件,不讲代价,尽心尽力为父老乡亲服务,争当移民内安攻坚先锋”是他们的共同心声;“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成为每一位移民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两年多的移民工作中,全市有6名干部永远倒在移民工作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移民党员干部的承诺,用汗水、泪水和血水铺就了移民搬迁的和谐之路,集中表现为“倾心尽责、细致务实、团结奉献、勇于担当”的移民工作者精神。

三、十堰保水质工作情况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近年来,十堰市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政治任务和艰巨历史使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水质工作,提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开展“五城联创”的科学发展思路,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狠抓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保护生态资源,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举全市之力,确保水源区水质安全。

(一)全面实施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一是超常规加强生态建设。自2000年以来,十堰市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91万亩、退耕还林220万亩,建成国家省市三级保护区面积22.4万公顷,有效管护森林1059万亩,活林木蓄积量63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7%。二是消灭点源污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5家矿产企业停产整顿,对329家 “十五小”企业、106家黄姜加工企业强制性关闭,对160个有污染风险项目拒批,转型升级125家搬迁企业。三是严控面源污染。全面推广有机肥、沼渣沼液应用,全面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积极控制农业残留物污染。在建集中式畜禽垃圾处理站18个。大力实施“长治”工程(长江中上游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坡改梯专项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试点等工程,综合治理小流域15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0平方公里。四是做好污染防治。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厂6座,新建垃圾集中处理池9.7万个,整治排污口800个,在线监测47家重点工业企业排污。

(二)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全面提高治污能力。为保护好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改善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于2012年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共安排我市“十二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10大类283个,规划总投资35.3亿元。我们积极克服项目前期工作环节多、周期长,规划项目资金到位滞后、开工程序繁多,且地方配套资金困难等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截止今年5月底,中央已下达投资计划的项目137个,已完工项目136个,完工率48%;累计完成投资15.6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4.3%。

(三)全面治理五条河流,务求水质稳定达标。十堰市辖区内共有12条直接入库河流,其中7条河流水质稳定达标,但仍有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以下简称“五条河流”)由于历史原因,水质处于不达标状态。为从根本上抓好五条河流综合治理工作,市委书记周霁创造性地提出了“九先九后” (即先治本后治标,先治污后治河,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先建设地下管涵再建护坡搞绿化,先整治主河道再整治支流,先建主管网再建支线管网,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再治理周边区域,先建好示范段再全面铺开)的治理方针,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指挥长的五条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建立了由市级领导挂帅负责的河长负责制,编制了五条河流综合治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调度通报、日常监管、责任追究等综合整治工作督办制度。全市上下不等不靠、千方百计自筹资金开展五河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先九后”原则,全力构建了“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综合治理体系(全力实施以排污口整治和清污分流管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截污工程,全力实施以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清污工程,全力实施以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减污工程,全力实施以农村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控污工程,全力实施以污水处理厂达标达产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治污工程),五措并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截至目前,五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实际完成投资6.86亿元。神定河、泗河、犟河水质明显改善,剑河、官山河水质改善,连续两个月达到三类水质。

(四)全面开展“清水行动”,强力整治环境污染。为确保水源区水质安全,实现“一江清水入库,一库清水送京”,自2013年7月中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清水行动”,对水源区水质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市政府将“清水北送”纳入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效机制长期实施。一是开展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专项整治行动。对已建成的13座污水处理厂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控。加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监管,严肃查处偷排和超标排放行为。二是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对集中式水源地依法依规严格控制,在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一律强制拆除;对现有农家乐、网箱养殖、营运码头、旅游船只、畜禽养殖场和对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筑设施,进行专项集中整治;三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四是开展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用地、违法开山(含违法采伐)、违法建设(简称“三违”)问题进行全面整治。拆除各类违法建筑400余起、78万多平方米,依法从重从严处理了一批“三违”案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市委于6月6日召开了全市五城联创工作推进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动员视频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市开展历时6个月的“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向三大污染宣战”专项行动,彻底解决垃圾、污水及空气污染问题。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简称“五城联创”)工作,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正不断攀升。

(五)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巩固水源区生态环境优势的必然要求。特殊的战略区位、特殊的功能定位、特殊的历史使命,倒逼我市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进程,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我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战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转型发展。一是全力服务东风公司。支持东风公司实施“61”行动计划和大商用车战略,与沃尔沃进行战略合作,努力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大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优势,主打武当仙山、丹江秀水、汽车名城三大品牌,加快山水城、文旅农一体化旅游开发,大力培植水电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努力打造绿色十堰、生态十堰。三是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三城联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和十星农户创建,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当前,全市以武当山为龙头、以太极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以潘口电站为龙头的水电能源产业,以武当道茶为龙头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产业,以十堰生物医药产业园为基地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发展壮大。全市产业结构正由单一产业结构向汽车、旅游、水电、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多元支撑体系发展。目前,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25%提高到48%;生态绿色产业面积已占农业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2.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36%;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家园、享受低碳生活的氛围日渐浓厚。

(六)全面健全长效机制,努力保障水质安全。多年来,十堰市严格按照国家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建立完善了一套工作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固化、保障生态建设,努力把南水北调库区建设成为“绿色走廊”、“清水走廓”,全力确保“清水入库,清水北送”。成立了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编制完善了《十堰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十堰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十堰市泗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十堰市环保目标考核办法》、《十堰市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规章和管理措施。在全市推行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力推行“一退(退耕还林)、二关(关闭污染企业和矿山)、三建(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沼气池)、四防(防治农药和化肥超标使用、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五查(查究市、县、乡、村领导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六保(保规划实施、保项目建设、保资金配套、保政策落实、保生态恢复,确保库区水质指标优于Ⅱ类)”等工作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总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3年8月5日至7日,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移民安置和文物保护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组织的蓄水前技术性、行政性终验。2013年8月底,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及陶岔渠首大坝通过蓄水验收,这些标志着丹江口水库正式具备蓄水条件。2013年10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已开始正式蓄水,并计划于2014年10月份汛后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一期工程年调水量将达95亿立方米(河南37亿m3、河北35亿m3、北京11亿m3、天津12亿m3)。当前,根据国控、省控和市控等32个水环境监测断面常年监测反映,丹江口库区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矛盾突出。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质要求很高,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库区发展受限,发展难度增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较为困难。

二是保护水质与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在水质。加强生态建设是水质安全的根本保障,而生态建设需要大量、长期投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仅靠地方力量难以为继。

三是水库安全与库周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十堰地质灾害点达670处,其中涉水地质灾害167处,不稳定库岸长度约904 公里,极易诱发地质灾害。随着调水时间日益临近,地质灾害防治刻不容缓。

四是水量保障与永续供水存在隐忧。丹江口水库近期年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远期将达130-145亿立方米,调水量占丹江口坝址断面来水量的43%,超过国际公认的河道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40%的标准势必造成汉江水量减少、流速减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污染控制难度增大。

五是移民稳定与脱贫致富困难很大。全市处于秦巴山扶贫开发的核心区,整体脱贫致富特别是移民脱贫致富的压力巨大。按照国家新一轮的建档立卡工作部署(贫困标准为2736元),全市还有贫困人口82.98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3.9%,高于全国2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9.5个百分点。丹江口库区移民的贫困人口占比21.03%。农民收入水平低,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226.34元,丹江口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仅3849元。十堰城区既是库区也是人口聚集区还是汽车产业转型试验区,经济转型发展十分困难。其他各县市区也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诸多压力。

六是移民工程遗留下来的工程款拖欠、线上资源补偿、3.5万留滞人口等问题亟待解决。“两淹、两退”(两次淹没耕园地、退耕还林、退种消落地)造成我市耕地减少285万亩,淹没公路826公里、桥梁码头97座,淹没10kV及以上电力线路157公里,复建任务十分繁重。

五、几点建议

(一)建议全方位加强北京市与十堰市的对口协作。一是北京的区县加大对口协作十堰县市区的协作力度。二是北京市直部门对口协作十堰市直部门。三是鼓励北京市的环保企业参加十堰市的五河治理。四是鼓励北京企业参与库区和水源区的资源开发特别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五是鼓励北京的高校院所对口协作支援十堰市人才智力。六是鼓励北京的社会单位和各界人士参与对口协作十堰。

(二)建议加大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治理扶持力度。一是比照三峡库区的优惠政策,对丹江口库区退耕还林工程实行计划单列并重点予以倾斜(库区内还有25度以上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面积107万亩。还有库边、河边、江边55万亩虽然在25度以下,但属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仍需要退耕还林)。二是将十堰尚未纳入治理规划的512条小流域纳入库区水土流失防治规划实施;将十堰五县一市两区整体纳入“长治”工程范围;扩大湿地保护范围,强化石漠化治理。三是比照支持三峡的做法,支持丹江口库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改造扩能,并对运行费用给予补助。对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实行全覆盖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取消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益类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减少工业点源治理和尾矿库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四是十堰市共有行政村1845个,已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155个,仅占全市村庄的8%。为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建议环保部将库周1公里范围内的334个村庄和266个移民安置点纳入国家五年示范整治范围。

(三)建议支持五条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时限日益临近,为确保五条入库河流的水质稳定达标,2012年十堰市制定了《神定河、犟河、泗河、剑河和官山河等五条河流水质达标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全流域截污导流、河道生态修复、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综合治理措施。在治理措施中,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中五条入库河流已列的项目资金外,亟待规划实施5大类、47个项目、总投资17.43亿元。根据达标需求,入河排污口整治、污水收集系统新建与改造、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尾水深度处理、西部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提标改造、河道内源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等治理项目安排在2014-2015年实施;河道生态补水、中水回用等项目安排在“十三五”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在2014-2020年实施。省政府对五河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分别在3月18日和4月11日,两次召开五河治理专题会议,就《五河治理方案》批复、加快推进五河治理等进行安排部署。4月30日,受省政府委托,省发改委批复了《五河治理方案》(鄂发改地区【2014】183号)。

(四)建议增加对十堰核心水源区的生态补偿资金比例。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政策,有效缓解了水源区地方财政的压力,促进了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和调动了库区干部群众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几年来实施的实际情况看,生态补偿资金分配重点尚不突出,对核心水源区补偿资金额度偏小,未能体现生态补偿的真实价值。吁请在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上,充分考虑十堰“治污任务大、淹没损失大、生态环保责任大、无私奉献大”的特殊性,加大对十堰的补偿额度。

(五)建议设立环库区生态保护基金。建议参照三峡电站作法,设置中线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每立方水按0.2元向受水地区征收,作为环库区生态保护基金。

(六)建议重点扶持库区清理网箱和围网养鱼清理工作,并建立库区渔民的利益补偿制度。目前我市库区从事专业养殖和捕捞的群众达7650户3.5万人,渔业总产值6.5亿元。水产业已经成为库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为了防止水面富营养化,确保水质安全,必须抓紧取缔库区网箱养鱼、围网养鱼,渔业发展和渔民生存难度较大。建议国家安排消除网箱和围网养鱼的补偿资金并建立库区渔民的利益补偿制度,对渔民转产转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切实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确保库区社会稳定。

(七)建议争取国家尽早实施“引江补汉工程”。为确保中线工程充足调水,确保汉江中下游补偿下泄水量,改善汉江中下游的水生态环境,加强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尽早实施“引江补汉”工程。通过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多次从流域调水、工程技术、施工条件、生态保护、投资效益等方面比选论证,认为“神农溪引江补汉方案”优势明显、最为可行。该方案调水直线距离短、技术实施难度小、生态环境许可、经济效益明显、基本无移民任务,从取水口至丹江口库区沿线均在湖北省境内,无需跨省协调。方案实施后,年可调水50亿立方米以上,不仅可为中线调水提供可靠保证,还可直接增加堵河流域的五级水电站130万千瓦装机容量,年新增40亿千瓦时发电量、16.5亿元电力收入、3亿元以上税收。此方案,在2011年院士库区行,已做了实地考察,7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相关部门。吁请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八)建议支持我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吁请国家相关部委加快《丹江口库区(十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具体项目的编制、整合和实施,并在项目研究经费和旅游开发专项资金上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以丹江口水库和大坝景点为支撑,把我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南水北调源头旅游文化品牌。

十堰市服务南水北调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14年6月11号)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南水北调,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