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脑、电动汽车,在今天已经算不上稀罕物了。它们是不同的工具,但有个共性——都有电池,而且普遍用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从面世到普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它的背后站立的是一群精耕多年的科研人员。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便授予了在锂电池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称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其中,打破诺奖最高龄获奖记录、97岁的约翰·古迪纳夫更是功勋卓著,被称为“锂离子电池之父”。19岁参加二战、54岁开始电池研究、94岁投身超级电池研发,翻开他一辈子躬身科研的人生,满是传奇。
“特别不好”的前半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红楼梦》中王熙凤带着魔性笑声的出场已成经典。这个词用来形容远在另一片土地上的古迪纳夫也恰如其分。他在九楼办公室的哈哈大笑,能从一楼响彻到顶楼十楼,朋友说“一英里”以外都能听到他的笑声。
已满头银发、眼窝深陷的老爷子似乎天生带了爱笑的基因,人们说他跟他的名字一样特别好(古迪纳夫英文为:goodenough)。但实际上,古迪纳夫有着“特别不好”的经历。
1922年,古迪纳夫在德国耶拿出生。没多久,一家人搬到了美国康涅狄格州郊外乡村,耶鲁大学就在几公里之外,父亲在那里教宗教史学。家境殷实,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又能亲近乡野,这样的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古迪纳夫却越来越内向。
在古迪纳夫的记忆中,父母关系简直是一场灾难,这场灾难演变成对孩子的冷漠。数十年后,他 在自传中提到对自己产生过积极影响的人或事,包括兄弟姐妹、一只叫马克的狗、佣人、邻居,唯独没提起父母。受此影响,10来岁的古迪纳夫患上了阅读障碍。无法在教室读书时,他带着好奇心去附近的树林探索,有次还扒了一张臭鼬鼠的皮。
他并没有成为野孩子,相反,古迪纳夫,与阅读障碍做抗争。12岁时,他进入了一所私立寄宿中学,从零星的信件里得到父母不冷不热的关心。后来,父母离婚,父亲娶了研究助手,这场夫妻斗争终于结束了,而古迪纳夫与原生家庭的斗争才开始。
保持优异成绩考入大学,成为独立的人,这是古迪纳夫的逃离之路。收到耶鲁大学通知书时,18岁的少年决定再忍一下,来到父亲跟前要学费。父亲给了他35美元,当时耶鲁一年的学费大概900美元。好在校长知晓情况后,介绍他去给富人家的孩子补习,每周工作21个小时,再加上奖学金,足以支付学费和日常生活开支。
这之后,古迪纳夫开始一次次面临选择。耶鲁主张通识教育,本科前两年可随便选感兴趣的课程。古迪纳夫一开始选的是古典文学,没多久又转攻哲学,后来考虑到自己的阅读障碍,接受了一位叫迈尔斯的数学教授的建议,主攻数学。可大二还没过完,二战爆发,他再次在教授的建议下,成为了陆军气象学家。退伍后,又在这位老教授的推荐下,获得国家出资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研究生的机会。古迪纳夫说,我永远都欠迈尔斯教授一个人情。
长达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古迪纳夫经历了两场长达32小时、通过率只有10%的考试后,打开了博士学习大门,该选择核物理还是固态物理呢?最终,他选择了固态物理,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齐纳。初次见面时,齐纳说了一句影响他一生的话:你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找到问题,第二个是解决问题。古迪纳夫选择了凝聚态材料研究,从此再未离开。
30岁博士毕业后,古迪纳夫来到刚搭建一年的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和空军签订了项目合同。当时军方缺少能达到存储要求的计算机,存储能力不足是因为没有适当的电子材料。所以,他开始了磁性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锂离子在固体中的迁移,后来又开始了固态陶瓷的基础研究。因为有军方预算支撑,他在这一待就是24年,提出了古迪纳夫—金森法则,为日后随机存储器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因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古迪纳夫看到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他开始转向能源存储的研究。不想,1976年,军方削减研究预算。预算被砍,古迪纳夫不得不考虑去留问题。当时,他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去伊朗的德黑兰大学建一个能源研究所,一个是去做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听了妻子的建议,古迪纳夫动身前往英国。
牛津大学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聘用一个仅仅在大学期间为凑学分修过两门化学课的人来做负责人。古迪纳夫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一名数学系毕业的物理学家,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化学家,具体来说,是电化学家。
曾“特别不好”的古迪纳夫,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他54岁。
投身电池研究
来到牛津,古迪纳夫开始投身锂离子电池研究。当时西方市场上已经有了金属锂为电极的锂电池,初入市场时它大受青睐,但不到半年,一起可怕的爆炸发生,所有电池因安全问题被全球召回。西方市场吓破了胆,对锂电池的态度急转直下:不管是否安全,一概弃用。
但这并没有影响古迪纳夫研究更安全锂电池的决心。他发现锂电池易爆炸的根源就在金属锂。锂金属表面容易形成一种小树枝一样的枝晶,电池使用过程中,这些枝晶会越长越大。一旦它们大到刺破正负极间的隔膜,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且金属锂化学性质活泼,与空气接触极易爆炸。想改良锂金属难度太大,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材料来代替。
在林肯实验室时,古迪纳夫密切接触过金属氧化物,他觉得用金属氧化物做阴极,电压更高,能量密度更大。他迅速将想法投入实践,搜寻合适的氧化物,以确保能析出更多的锂离子并且结构稳定。在抵达牛津四年后的1980年,古迪纳夫发现了钴酸锂是最好的答案。在日本,同获今年诺奖的吉野彰正在研究负极材料,他采用了古迪纳夫的这一发现,以石墨材料为负极。这一来,现代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框架就确立了。
后来,索尼买下了这一专利,将钴酸锂与石墨结合,开发出了全新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一经问世,它受到市场热烈欢迎,被应用到相机、电脑、手机中,古迪纳夫声名大噪。如今,锂离子电池市场价值350亿美元,未来5年将增长到1000亿美元,但因当初牛津大学拒绝为此申请专利,古迪纳夫一分钱也没得到。不过,老爷子心态倒是很好,他说反正当初研究也不是为了钱。
古迪纳夫对锂电池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打住。钴酸锂虽然提高了安全性,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它价格贵,产量不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用来做电池成本太高;二是使用一段时间后,性能会衰减。因而,古迪纳夫继续寻找新的实用的材料。1983年,61岁的古迪纳夫再次发现一种好用的正极新材料——锰尖晶石。这种材料的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具有低价、稳定、优良导电导锂性能,即便出现短路的情况,也能避免燃烧爆炸的危险,安全性能大大提高。2013年,这种材料已经被用于商业电池。
新材料继续被寻找着。这种执着劲儿,其实早在古迪纳夫读书期间就可窥一二。有阅读障碍的他,曾坚持学了六年的拉丁语和四年的希腊语。不过,新的问题出现在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面前:牛津大学有65岁强制退休的规定。
65岁就退休颐养天年,这对古迪纳夫来说实在是一种无聊至极的生活。所以,抢在被牛津“赶”出去前,他去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成为该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继续锂电池研究。
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就一种发明,古迪纳夫却接连不断给电池行业带来惊喜。1989年,他发现聚合物电解质有电磁感应效应,采用它的正极可产生更高电压;1997年,他发现磷酸铁锂晶体结构更稳定、寿命更长、充电更快。古迪纳夫对电池的研究,保持着极大的热情,“锂离子电池之父”当之无愧。
当初研究生入学时,一位教授对他冷嘲热讽道“真不明白你们这些退伍军人,难道不知道但凡在物理上做出点名堂的,在你们这个年纪早做出来了,你现在才想着开始啊”。科技行业也存在年龄歧视,54岁跨进新领域,成果丰硕的古迪纳夫打了偏见者一巴掌。
新的开始
锂电池的潜力远远超出了发明者的想象。起初古迪纳夫研究时,根本不知道电池会被怎么使用,更不知道会有电脑、手机这些东西。他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和责任感,希望能真正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显然,如今它们依然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重大课题。他常对学生说“要做人类需要的而非想要的事业”,这一生他都在践行这句话。
92岁时,早已是荣誉等身的古迪纳夫依然丝毫没有休息的打算。当亲人、学生担心他的身体扛不住时,他爽朗地笑起来,“我才92岁,我的人生长着呢!”这时,他已经开始筹划往两个新的方向进行研究。
第一个方向是如何用钠来取代锂。锂资源在地球上很稀少,未来也会和石油资源一样面临枯竭危险,而且提取锂的工艺繁琐且成本较高。自1997年古迪纳夫提出磷酸铁锂技术后,此后20年再无新的锂电技术出现。而钠在地球上含量很高,基本上可无限供应,并且,它和锂属于同一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理论上是可以像锂一样用来做电池的。在林肯实验室期间,古迪纳夫就曾对钠离子进行过研究,但要真正在技术上实现产业落地还是个难题。
第二个方向是超级电池的研究。古迪纳夫接受采访时,多次表达他想解决汽车问题、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留下一个清洁、美好的世界,这是他去世之前最想看到的。所以,他带领工程师团队着手打造新型全固态电池,这是一种能让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匹敌的“超级电池”,他希望这种电池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的经济存储。
2017年,古迪纳夫公布了团队研究进展,他们研究出了能量密度和安全系数更高的固态电池。目前他们正计划与电池厂商合作,开发测试新电池。古迪纳夫并不在乎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他想的只是解决问题。
这种对科研的认真,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上。早前在麻省理工教物理时,他的第一堂课来了165人,座无虚席,可是第二堂课只来了8个人。因为太严格,学生都被吓跑了。后来在牛津给本科班上课时,他的同事专门放一排泰迪熊在前面,保证能有更多学生来上他的课。工作上的严肃认真和生活上的幽默风趣统一在古迪纳夫身上,帮助他一路过关斩将到今天。
现在,古迪纳夫已经97岁了,业界对这位老前辈依然抱有信心。因为他的思维仍然活跃,思想还在突破。如今,他每周到学校工作五天、每天早上8点前就到实验室,周六还要在家工作一天。古迪纳夫的这股子精神劲儿,给了不少科研人力量。同获诺奖、今年78岁的斯坦利·惠廷厄姆打趣说,有古迪纳夫在,他觉得自己还是个中年人。
去年,古迪纳夫说:我再干几年,把这一批博士生带到毕业。熟悉他的学生觉得等到那时候,他身体允许的话,肯定又会说再干几年吧。毕竟,对于古迪纳夫来说,97岁还年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