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标志是燃气化。“村村通”解决了通电、通路、通宽带、通上下水,再把燃气通了,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目标也就完成。让农民可以天天洗澡,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尊严和自信,是社会深层的进步。中燃集团气化乡村能源以及为农户提供零售服务平台的经验,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内循环,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是看她的城市高楼大厦,而是看她的乡村是否美丽宜居。生态宜居,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要在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等方面构筑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推进能源现代化,改变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炊事、采暖和卫生方式,则是生态宜居最重要的一环。
申立村的故事
气化乡村能源,直到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是难以想象的。2013年,我们承接国家能源的相关课题,研究“十三五”农村能源的发展趋势,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燃集团”)的实践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
河北省唐山市南堡县的滨海镇有一个申立村。滨海镇所在的唐山滨海开发区是中国燃气的供气营业区,负责销售中石油南堡油田的天然气。说到南堡油田,石油人都知道,当年温家宝总理听到这个油田被发现,曾经激动得夜不能寐。但由于开采技术限制,南堡油田始终没有形成如愿的规模产能,但小规模的开采却造福了一方的百姓。
2011年,中燃集团当地子公司的经理刘庆东为开拓市场,向申立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平建议合作尝试向农户供气。让农民用上城里人一样的管道天然气,改变农民几千年的盘灶烧柴的生活方式。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当年就为申立村103户村民家里安装了管道天然气。原以为农民用天然气主要是做饭,没想到他们家家都安了壁挂炉,不仅每天洗澡,还可用于采暖,甚至还发明了天然气水暖炕。
以前,每户农民平均每年要烧2吨左右原煤、200-300捆30斤重的芦苇或柴草,不仅极不方便,还把家里村里烧得乌烟瘴气,到处散落着煤灰草灰。每年要耗大量人工去割草收芦苇,做饭还要另外使用130到150元一罐的LPG(液化石油气),一年要烧十罐八罐。采暖做饭消费的商品能源的燃料费已经接近1500-2000元/年。
农村燃气的调压设备
天然气灵活方便,用时开,不用时关,能源利用效率超过90%。为了适应清洁能源,每户农民都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了节能改造,用传统的泥和芦苇在外墙做了厚厚的保温层,修个小门厅不让冷风直接吹入,对室内供暖面积实行调节管理,综合能源费用非但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降低。因为通了燃气,村里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低层的空气污染没了,燃烧煤炭柴草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少了,村里没有随处堆放煤炭柴草和乱倒的灰渣,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我们在申立村调研的直接印象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标志就是燃气化,这些年“村村通”解决了通电、通路、通宽带、通上下水,再把燃气通了,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目标也就完成。天天可以洗澡,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尊严和自信,是社会深层的进步。
看到申立村管道燃气给一家一户带来的变化,村里其他农户在第二年就全部通了气,南堡滨海镇全部10个自然村也很快都改用了天然气。
中燃集团的经验
中燃集团在农村推行气代煤的实践,是从2016年正式开始的。2017年,随着各地试点工程的深入以及国家对大气环境治理的要求,中燃集团将推进农村煤改气作为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在推进农村煤改气上,中燃集团不仅是一个先行者,而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抓落实。与城市供气不同,农村供气管网覆盖面积大,用户用气密度却很低,而农民气价又不能太高,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这项工作很难推进,这也是很多城市燃气公司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
在这样一种市场氛围下,一个企业参与推进这一事业是要有点情怀的。中燃集团借助香港资本市场努力降低融资成本,与各地政府紧密协调合作,同气源企业积极协调,不断优化设计、优化施工和优化管理来降低建设运营成本。这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还需要有目标按节奏的落实,需要各级领导不断深入到一线,一村一村,一户一户去落到实处。中燃集团这支队伍确实能打能拼,通过出色的企业执行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有效的大面积的气煤置换。
从柴煤到燃气,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民而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跨越了一个时代。农村煤改气不仅要教会农户如何使用这些天然气灶具、壁挂炉、烤箱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还有让每一个农民清楚认识到如何保证用气安全和如何及时处置意外情况;更需要帮助他们掌握科学使用清洁能源的知识,合理科学的使用能源,这对于我们推进社会进步意义非凡。
农民刚刚从煤和薪柴转换到天然气,也是非常不适应的,在一个一二百平米四面漏风的农舍里用天然气采暖,不要说中国,怕是最富裕的国家也难以承受。如果只管供,不管用,无疑是杀鸡取卵,一锤子买卖。这些年各地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可再生能源的工作中,由于管供不管用造成的失败项目比比皆是。中燃集团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与他们的长期服务意识形成的企业文化密切相连,管建、管供、管用,还要管用好,与用户建立信任,建立长期的粘性,建立可以不断扩展的综合服务空间。把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变为一种长期、稳定、无边界的新型市场服务的模式。
目前,中燃集团已累计签约的美丽乡村气代煤用户900余万户,按照平均每户三人核算,能够惠及2700万人口。截至2020年3月底,中燃集团在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大规模推进农村气代煤改造工程,工程完工近600万户,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中燃集团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煤改气”,对于首都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改善功不可没。2019年数据表明,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再创近年新低,同比再降17.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污染日”仅为四天,“严重污染日”全年“清零”。这其中,河北和天津都是中燃集团推进煤改气的重点地区。
从2017年以来,中燃集团由点带面,相继与海南、湖北、安徽、黑龙江、吉林、广东、云南、青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燃气下乡工程”,从南到北在国土巨大的纬度空间中,根据各地的气候特征和用气规律,因地制宜地摸索各种各样的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能源结构转型模式,有力地加速了各地的脱贫攻坚,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云南省曲靖市文河新村村民家中用上燃气
中燃集团的持续努力受到住建部的关注,住建部与中燃集团在青海省大通县土关村、湟中县黑城村,湖北麻城市石桥垸村丁家寨塆、红安县柏林寺四个贫困村联合打造“脱贫攻坚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村,利用中燃集团开发的国内首套数字化运营管理的小型LPG丙烷储罐供气系统,即农村燃气微管网系统,充分发挥LPG易于运输储存的特点,通过小型集成系统,替代一家一户扛煤气罐烧煤气罐的方式,将LPG安全接入扶贫示范村的家家户户。
中燃集团的农村燃气微管网系统,用更安全、更清洁、更实惠的用能方式,解决了千家万户农民的燃料方式,被专家誉为“改变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用能结构的革命性技术”。中燃集团为这项服务投入研发,并拥有了十多项专利技术。目前,已经在青海等地进行推广。
在将农村燃气微管网接入示范村的同时,中燃集团还为当地打造了专属的“建设系统电商扶贫馆”消费平台,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实现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推动电商扶贫工作,让当地的农产品走出山区。全面启动农村燃气微管网工程建设,推动电商扶贫,中燃集团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正在有效助推燃气下乡进村,打赢脱贫攻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提升美丽乡村的宜居水平。
“双循环”战略的一个抓手
由于国际形势的百年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全球经济发展和贸易格局都带来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也相应发生变化。面对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让14亿人口的需求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0.6%,而乡村常住人口仍有5.5亿人,拉动经济内需,实现经济内循环,乡村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近三年来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同时也成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2020上半年疫情期间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的问题,我们也发现,当前乡村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欠缺、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建设不健全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增收和农村的发展。
为更好地解决制约乡村经济民生发展的问题,中燃集团基于气化乡村的丰富经验以及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和智慧生活新零售服务平台的经验,正在打造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天然气、LPG以及生物质能源等综合能源供应服务,还可以满足用户生产生活所需,并在疫情之后开展的助农保民生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推动湖北乡村振兴中的能源供应链建设,满足农村用户对清洁用能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覆盖面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布局,促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双管齐下,多措互补,打通了农村生产消费的双向循环。为实现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内循环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
从改善乡村能源结构,到促动经济双循环发展,中燃集团正在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和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障,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本文首刊于中华英才半月刊,作者系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8PDLwgticg8AOH0aoAd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