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碳达峰情景下的能源转型方略

2021-01-11 16:14:55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张学坤  

9月22日,在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要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下的碳中和时间提前了5-10年,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作用。

气候变化来源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一经排放在大气中留存寿命很长,对气温影响会随着温室气体增加而累积。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长期挑战,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应对。

2015年在法国巴黎的气候缔约中,首次将2100年之前控制在2℃以内。中国是巴黎协定的86个缔约国之一,中国首次提出国家自主贡献是对国际做出的减碳承诺,它对2020-2030年期间我国强化减碳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大衰退,全球能源消费进一步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显著,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在全球能源消费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除了可再生能源保持较快增长以外,其他化石能源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全球煤炭增速由正转负,石油消费增速放缓,天然气增速回落至2010-2017年水平。可再生能源增速达到3.7%,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以上。其中风能、太阳能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12.6%、28.5%。

关于中国做出的承诺,存在的最大疑问是中国能否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以及中国在碳达峰之后,能否迅速降低排放与2度目标相协调。

这一远期目标的确立,无疑将极大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意味着我国能源行业需要开始深度的转型。此外,碳达峰要求能源消费的增长率要小于能源强度的下降率。这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从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就包括2℃目标下的中国自主减排目标。2030年能否实现碳达峰,取决于“十四五”以及2030年前的政策选择和技术发展。

碳达峰需要很多条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涉及很多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制造业、交通等许多方面。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需要进一步下降,而煤炭的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下一阶段,技术进步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的关键。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新能源正在取得成本优势,是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主要能源。风能、太阳能发电度电成本持续下降,装机规模大幅增加,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储能技术方面。储能技术将在调频调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使未来的能源系统更加灵活高效。CCUS技术方面,CCUS技术可以有效吸收化石燃料消费带来的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手段。

未来大量的可再生能源需转化为电能使用,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电气化水平提升将对碳达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电气化是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未来终端能源需求增长快于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电能也将成为第一大终端能源。

另外,能效提升是实现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的重要途径。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能效与节能措施约贡献2030年碳减排的一半,贡献约2050年碳减排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30年之前,能效提升可累计节约10%-15%的能源需求。

2000-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比重从11.3%上升至22.9%,占全球增长的50%,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比重从13.3%上升至29.3%。2019年,初步测算显示中国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的26%。如果中国能够沿着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目标路径前进,那么中国将引领世界气候治理。

当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复苏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许多国家明确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有力增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十四五”是实现未来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关键时期,中国在发展转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能源行业需要坚定不移的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碳目标,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碳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