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1世纪中国石油贸易变化及影响

2010-11-30 18:26:00

摘要:作者对2000-2008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分析,指出中国石油进口量及进口额的快速发展保障了我国石油的供应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驳斥了视石油进口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的片面观点。同时,还对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地缘”变化及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认为:进口石油的多元化是所有石油消费国的基本对策之一,我国在此进程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显然还需做更进一步的工作,不但在进口来源地上,而且也要在进口方式、品种(包括各种原油和油品)实施多元化。一、前言中国石(原)油的进口是国内外能源界乃至经济界都关心的问题。大量进口原油会不会影响我国内外贸易平衡和经济持续发展,这是很多人都曾提出的疑问。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对策是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进展?笔者以本世纪以来(即2000~2008年)我国石油进口的相关数据分析这些问题,并对中国石油进口作一展望。

二、2000~2008石油进口量变化及经济影响(一)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面对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甚缓的状况,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不断增加石油的进口,在2000~2008年的8年间,石油进口年增长率达到12.39%。从进口量变化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2000~2003年的石油进口量在起伏中增长,其中2001、2002年进口量低于2000年,该期的年增率为9.05%。

2、2003~2006年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3年间的年增长率为16.79%。

3、2006~2008的2年间石油年增长率为11.00%(表1)。严格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增长速度在2008年后期有所回落,但为了统计上的方便,仍以年为单位作整体性比较。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与上述3个时期相应,以当年价格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率分别为11.04%、15.99%、19.11%,而2000~2008年间平均年增率为14.80%。可以看出,进口石油的年增率总体上小于同期以当年价格计的GDP增长率,且2006~2008年间的进口石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差值增大。(见图1-1)

二)石油进口额的更大攀升上述3个时期的划分恰与国际油价的变化大体相应。由于我国进口石油中以中东石油为主,可以按中东迪拜原油现货的年平均价讨论。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2000和2003年该油价分别为每桶26.20、26.78美元,其间的2001和2002年回落为22.81和23.74美元。此后油价便一直处于升势,从2004年的每桶33.64美元升至2006年的61.50美元;2007和2008年分别为68.19和94.18美元(见图1-2)。

进口量的大幅上升恰与国际油价的快速增长相应,因而使石油进口所花费的外汇(石油进口额)以更大幅度攀升,并长期居于分品种进口额的首位。上述3个时期的进口额年增率依次为10.08%、49.62%和39.36%(见图1-3)。

以这3个时期的石油进口额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看:在2000年为6.60%,此后在2002、2003年有所降低(这与石油进口量和油价的降低相对应);但在油价和进口量都明显上升的2004年和2005年,石油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仍低于2000年;直到2006和2007年进口量为2000年的2.1倍和2.3倍、国际油价为2000年的2.3倍和2.6倍,石油进口额占我国进口额的比例才高于2000年所占的比例,分别达8.39%和8.34%。在特高油价的持续冲击下,2008年石油进口额总额的比例终于超过10%(见图1-4)。

(三)数字驳斥“进口石油负面论”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量进口石油不是好事,至少是“迫不得已”的事。他会影响进出口的平衡和减少外汇储备,进而会影响GDP的增长。本文所讨论的时期恰为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双双快速增长的时期,如果进口石油定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个时期应表现的最为典型。

但事实胜于雄辩。分析上面的几组数字至少可以得出下列几点认识:(1)进口石油量和进口石油金额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他必然导致使石油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增加。如果掌握得好,还可能使石油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有所降低,2000~2005年的情况就是一例。

但如果国际油价大涨(特别是由于金融炒作哄抬而造成的“疯涨”[1])也会使其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有小幅度增长,如2008年的情况。

(2)进口额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外汇储备一定减少,相反,也可以与外汇的大幅增长相对应。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55.74亿美元,2006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19460.30亿美元。2008年的中期曾超过2万亿美元,年底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略降,而在2009年又明显超过2万亿美元。以2000~2008年的8年间计,年增率为36.07%。显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同期中国国际贸易额,特别是出口额大增,贸易顺差大增。

(3)石油进口的大幅增加并没有影响GDP的增长,反而成为保障GDP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广而视之,对这一点来说,大部分国家或大部分时期都如此。战后西方国家正是利用石油的大量进口保障经济恢复并进而达到新的繁荣。本世纪初的油价急剧攀升,也恰是较少见的全球范围内普遍的经济增长期[2]。仅从油价上涨角色看,他虽然直接导致石油进口额的增长,但并不一定意味着相应有经济衰退。以2005~2008年的4年间为例,全球的GDP增长率为4.8%-5.2%,其中发达经济体为2.2%-2.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7.4%-8.1%[3]。

三、石油进口来源的“地缘”变化及多元化分析(一)石油进口来源的国家构成以中国进口来源的前5名来说,其国家集中度(G5)

有增高之势,2000年为59.4%,2008年为63.6%(见图2-1)。2000-2008年间列于前5位且名次较稳定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文中可简称沙特)、安哥拉、伊朗和阿曼(表2)。

在中国开始批量进口原油的初期,沙特在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中的排名还很低。1998年以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1.95%而居第10位。2002年以16.4%的进口量而居第一位并将名次保持至今。但对华出口在沙特石油出口中的比例却都不高,2007年仅占7.6%。

安哥拉在1995和1997年就以5.8%和10.8%排名于第4位。1999年却以7.9%而居第5名。可以说,安哥拉内战尚未完全结束,其石油工业刚迈出第一步时,中国就抓住时机开辟了从该国的进口石油。安内战完全结束后,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向中国的石油出口业快速增加,进入本世纪以来一直以大于10%的份额排名第2。该国2008年向中国的出口量为1999年的10.4倍,2008年9年间的年增长率达29.69%。按欧佩克统计年报提供的出口量,笔者计算对华出口占安哥拉出口石油总量的比例在2000和2007年分别为39.4%和43.2%。中国和安哥拉互为重要的石油贸易伙伴,这也促进了两国全面的经济互惠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量和排名的变化。1997年该两国对华出口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1.34%和0.13%。进入本世纪在数量上的跃增使他们分别进入前5、前10名的行列。2000-2008年期间对华出口量年增长率分别为29.14%和29.34%,超过沙特、伊朗和安哥拉(表3)。随着中俄间“贷款换石油”协议的实施和跨国输油管线的联通,俄对华出口有跳跃式上升的可能。随着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影响力的扩大和哈中石油管线西、东、中三段的全线完工和运输量的加大,其在中国进口来源中的排名也有前移的可能。

(二)中国进口来源的地区构成1.中东居进口源区的首位中东是“世界油库”[4],也是中国石油进口的首要源区。1995年中东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45.4%,而后升至2000和2001年的53.6%和56.2%,在2003~2007年间降到50%以下,最低则是2006年降到45.2%,2008年再上升到50.1%。但输往中国的石油占中东出口总额的比例看却不高。1995年仅占0.93%,2000、2005、2008年依次提高到约占4.58%、7.10%、9.19%(见2-2图)。2008年中东向亚洲-澳洲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63.28%,在这之中,中国也仅占13.27%,同年中东向日本、印度的出口分别为向中国出口量的2.1和1.2倍。

前已述及,沙特在对华石油出口量和所占份额上均呈升势。但近年阿曼、特别是也门的对华石油出口量却从峰值跌落,所占份额也呈降势。从该两国的石油生产形势看,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伊朗对华石油出口量呈缓慢增势,这与伊朗内外交困产量增产缓慢的情况是相对应的。在2004~2008年间,伊朗的石油产量仅以0.23%的年增长率增长,而同期对华石油出口的年增率却达12.66%。这是美欧对其实施制裁而中国与其保持友好关系的结果之一。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其对华石油出口量曾降为零。其后以2004~2008年的4年间计,该国石油产量年增率为4.51%,而对华出口年增率却达9.23%。随着两伊困境缓解经济恢复,随着中国与该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公司影响力的增加,预计他们的对华石油出口可望有相当幅度的增长。值得关注的还有科威特和阿联酋,进入本世纪以来其对华石油出口量和所占比例快速上升,2008年双双进入前10名之列(表2),其数量的年增率也都超过了30%(表3)。2007年对华石油出口占科威特和阿联酋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和3.1%,这些数字明显小于前已述及的沙特同类数字(7.6%)。近年来,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GCC)六国间的自贸区会谈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其成果对双方石油贸易会有很大的促进。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已使中东向亚澳地区(苏伊士以东)的出口量超过了向苏伊士以西的“大西洋盆地”进口量,中东更加重视向亚澳地区的石油贸易[5]。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东在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中将继续居首位,但其所占比例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下述)。

2.非洲(特别是西非)的地位迅速上升1995年非洲的石油占中国进口量的10.8%、2000、2005和2007年分别达24.1%、30.3%和32.5%,但2008年略降至30.2%(表4)。以2000-2008年间的年增率计,非洲为15.57%,高于同期中国石油进口至总量年增率(12.39%)。非洲的传统产油区是北非,但其出口石油主要输往地中海彼岸的欧洲和同属“大西洋盆地”的美国。西非是近年来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可有较多石油输往亚澳地区,特别是中国。2000、2005和2008年来自西非的石油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依次为9.2%、21.5%和21.6%(见图2-3)。2000-2008年间的年增率(25.12%)明显大于同期非洲整体对华出口石油的增长率(12.39%)。

前已述及,非洲向中国输出石油中,居第1位的是安哥拉。其次应数苏丹。苏丹石油的生产和出口从无到有到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以中国为主体的多方合资公司开拓的结果,因而其出口对象首先是中国。

1999年苏丹开始有少量(27万吨)对华出口。2000年跃升至331万吨,居中国进口国排名第6名。至2008年的8年期间年增率为15.52%(表3),排序在4-7位间徘徊。随着勘探开发的进展苏丹向中国石油出口量还有增加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2008年产量是1.0532亿吨、占非洲的21.6%)。按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资料,其2005年出口量占产量的92.3%,但由于内部局势不稳,2005年后产量和出口量均呈降势。依据欧佩克统计公报的出口量计算,2005和2007年向中国的出口分别占尼出口总量的1.1%和0.8%,2008年对华石油出口量仅为峰值2004年(148.9万吨)的23.5%。看来,尼日利亚的石油主要输往美国和欧洲,中国只占很少份额,而当其石油减产时,对华出口量会有更大的下降。近年来,西非成为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的热点,不但几内亚湾沿岸诸国,而且南到纳米比亚、北至毛里塔尼亚的整个西非都屡有重要进展。北非和东非也开始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升温。可以预料至少在21世纪前期非洲石油产量会有较快持续增长,而随中非间经济合作的全面发展。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的数量和他所占的份额都可望有所上升[4][6]。

3.南美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高速增长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与非洲、南美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令全球瞩目的话题。据中国商务部进出口统计的资料,仅以2004-2007年间计,中国与拉丁美洲(可近似的代表南美洲)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增率达36.86%,以2008年1-10月计,与上年同比增加50%[7]。这之中石油贸易占了重要地位,以南美洲2005-2008年的对华石油出口计,年增率达43.52%,为同期各地区增长率最高者(表4)。

以2008年计,委内瑞拉和巴西分别占南美对华出口量的51.1%和23.9%,他们在2000-2008年对华石油出口量的增长也远超过其它国家(表3)。在委内瑞拉与中国石油的全面合作中,委重油开发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众所周知,作为非常规石油资源,委内瑞拉的重油和加拿大的沥青砂岩的潜在可采储量都可与全球的常规石油储量相比拟。作为重油加工乳化产品的奥里乳油多用作燃料油。而我国利用享有专利的催化剂和加氢裂解等技术,将其大量用于加工炼制产生轻质油品。大量对华输出乳化(重)油是中、委双赢互利的发展热点。巴西以石油代用品和海上石油勘探两条腿走路发展本国石油石化工业,其成绩裴然,使其在短时间内从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变成了出口国[4]。

与之相应,其对华石油出口也快速上升。中国与委内瑞拉和巴西间签订的“贷款换石油”的协议,把国家和公司间的合作推向新阶段。随着委政治形势稳定经济发展加快,特别是随着巴西海上石油大规模开发的到来,他们向中国的出口仍有望持续快速增长。这将带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阿根廷、秘鲁等国对华石油出口的增长。

4.独联体对华石油出口展望中国在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中对从北部陆上进口石油有相当大的期待。而具可行性的只有从俄亚洲部分和哈萨克斯坦的进口。前已提及,该两国对华石油出口已有相当大的增长,2000-2008年间对华石油出口量年增率29.54%,明显高于同期中国石油进口年增率(12.39%)。显然,近期他们对华石油出口量增长势头会得到持续。

独联体国家对华出口石油受三方面因素的明显制约:管线、资源和政策走向。众所周知,在陆上石油运输中,铁路运量有限且成本偏高,因而双方都瞩目于跨国石油管线。中哈、中俄间管线的铺设为近期内对俄出口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基础。但也还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俄远东石油管线中,俄中管线只是一个支线,干线通往太平洋岸边港口,除了要满足俄本身的需求外还谋求出口去向多元化,这是俄国家利益的体现。由此,其可供石油出口的石油产量相对不足时,对华出口亦可能受限。目前俄主要石油产区位于乌拉尔山脉两侧(占全国产量的97%),其开始下降的产量满足向欧美的输出已捉襟见肘。对拟作为向东亚出口源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边疆区来说应注意到,一方面其资源前景良好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许多地区尚待认真勘探,已发现油田也因基础设施不足难以规模开发(2008年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产油仅占全俄的3%),而这一切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有技术素养的技术大军。如果不在改革开放上加快步伐,这些条件都很难达到。俄向亚洲邻国的石油出口一波三折发展缓慢,其原因很多,而可供出口的石油产量有限却是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8]。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集中在东部的滨里海盆地,中国参与公司的勘探开发区块也多集中在该区。目前哈中管线只修通了西段和东段,中段还在建设中。东段的几个小油田加上从俄西伯利亚盆地南部来的石油还难以使该线东段达到设计运量。位于滨里海盆地的该线西段附近的油田(包括中国参股公司)所产石油目前是向西运输、汇入哈向西的管网而向欧洲出口。我国的专题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哈中石油管线全线贯通,滨里海盆地或哈萨克斯坦所产的大部分石油经海路船运到中国东部也要比陆上经管线运输成本低得多[4]。在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发展和出口中政策意向起了很大作用。因而,展望未来他们对华石油出口的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5.亚澳地区对华石油出口持续下降在中国石(原)油进口的初期相邻的东南亚-澳大拉西亚①地区(本文中简称亚澳地区),曾是重要的进口来源区之一。1995年该区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份额(41.4%)略低于中东(45.4%)。但此后其总量虽有增加份额却有所降低,2000年降至15.1%(见图2-2)。2004年亚澳地区对华出口量达到峰值(1416、2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1、5%。此后进口量和份额呈双降低的趋势。

亚澳地区的资源特点是总体上油气资源较贫但相对高气贫油。近年来,传统出口国印尼已变成纯进口国,越南因海上石油产量减少和国内大炼厂的建成已开始进口原油并将成为净进口国[9]。其他产油国也因国内消费量持续增加,产量增加缓慢而减少出口、加大进口。展望近中期的未来,该区对华原油出口会持续下降,但天然气对华出口和油品间的互补贸易可望增长。总体上看该区原油需大量进口且进口量中的大部分需来自中东。

(三)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展的比较分析所有石油消费大国都在追求进口来源的多源化,其目的主要是保障供应安全。在分析中国在这方面的进程时可以与美国、日本、欧洲作对比(表5)。本文的欧洲指独联体以外国家,他们绝大部份加入了欧盟(EU)少数未入盟者也与其有紧密的经济关系和相近的发展程度。需要指出的是,受资料来源限制表5中的石油指原油加油品,但在对本文所论述问题分析的结论上与使用原油是一致的,二者在国内消费上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从地区多元化进展上看美国做的最好。首先,最大进口源区是北美,即相邻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占29.2%,他们3国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区、享受贸易互惠。其次,他对最大的石油出口区中东的依赖程度最低,仅为16.4%;从中东石油出口看美国仅占其11.3%。第三,美国石油进口的75.7%来自大西洋区[5]且分散在南北美洲、西非和北非、欧洲,海上运输方便安全经济。

欧洲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东邻的独联体,占48.2%。他明显超过欧洲从独联体进口天然气的比例,2007年后者为34.4%[6]。注意到在天然气供应上过分依赖独联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注意在石油供应上也存在潜在的类似威胁。来自中东的石油占欧洲石油进口量的21.3%,该数占中东石油出口量的15.0%,以上两个百分数均高于美国的相应值。来自南邻非洲的石油(绝大部份来自北非和西非的原油)占19.5%。这样,来自近邻独联体、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占其进口总量的89%。

2008年日本石油进口的80.3%来自中东,占中东出口的20.5%。来自其所在的亚澳地区的占11.0%(但大部分是油品)。可以说日本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和石油进口集中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显然,中国在进口地区的多元化上逊于美国,但却优于欧洲,更好于日本。在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上高于美国和欧洲,明显低于日本。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相隔重洋的中东、非洲和南美,在运输距离上长于美、欧、日,在方便及安全程度上逊于美、欧,也略差于日本。

四、结语2000-2008年是中国石油进口量和进口额双双快速增长的时期,由于进口石油的补充,保障了石油的供应,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依托有保障的高效能源使GDP持续快速增长,使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

快速增长。因而石油进口额的剧增没有使中国出现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下降,反而使其出现巨额顺差并成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进口石油作为能源产生了巨大的乘法效应和促进作用。显然,视石油进口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的观点是片面的。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能源(特别是石油)供应的不足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能源以促进我国和全球的发展。虽然我们十分强调节能并注意对石油的替代,力求增加国内供应、降低石油进口增长的速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口石油的量和进口依赖度还会增加。只要我们处理调控得当,政策正确,他们并不会影响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相反,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从石油(能源)安全考虑,进口石油的多元化是所有石油消费国的基本对策之一。我国在此进程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显然还需做更进一步的工作,不但在进口来源地上,而且也要在进口方式、品种(包括各种原油和油品)实施多元化。

参考文献[1]张抗,《高油价的回顾和反思》,中外能源,2009,14(2),9-15[2]张抗,高油价一定要抑制经济增长吗?一个对高油价影响的新观点,能源政策研究,2005,(1),31-34[3]宿景祥,《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世界经济年鉴,2007/2008,1-5,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张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892[5]张抗,《中东石油出口流向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世界石油工业,2007,14(1),34-39[6]张刚、陈卓彪,《中非石油合作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中外能源,2009,14(5),9-13[7]吴国平,《2008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发展》,见:苏进兴主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08-2009),72-88,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C、Z、日兹宁(王海运、石泽议),俄罗斯能源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73[9]张抗,越南石油生产和出口形势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98-103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