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当前煤炭企业脱困攻坚对策建议

2015-01-04 16:56:18 中国煤炭报   作者: 焦涛  

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全国煤炭企业亏损面仍在70%以上,有8个省区煤炭全行业亏损。如何攻坚克难、扭亏脱困?建议企业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提升信心指数

信心来自宏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来自政府对煤炭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来自对煤炭主体地位的认识,来自对煤炭发展前景的认识。

(一)宏观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虽然第三季度7.3%的GDP增长速度创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新低(2009年第一季度为6.6%),但总体看,宏观经济向好的势头没有改变,速度仍然在政府调控预期的合理区间内。可以说,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煤炭经济形势的好转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政府对煤炭工业高度重视和关怀

今年7月14日,马凯副总理在听取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后,当即指示国家发改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煤炭行业脱困及发展政策。当天下午,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此后每周一次一直坚持到现在,会议确立了“六个严格、六个到位”的工作指导思想:严格制止违法违规建设生产,手续不全煤矿必须停建、停产到位;严格制止超能力生产,产能核定和公示必须到位,所有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公示的产能组织生产;严格制止不安全生产,关闭不安全煤矿和核减不安全产能必须到位;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年底前完成关闭煤矿800处、力争1000处的目标,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安置职工挂钩必须到位;严格煤矿准入标准,事中事后监管必须到位;严格遏制劣质煤使用,质量检验、环保监督和失信惩戒必须到位。而后,各部门或单独或联合,出台了包括产能控制、商品煤质量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清费立税等一系列政策。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9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了煤炭资源税改革等事项,对这一争议很久的政策“一槌定音”。这些都说明了政府对煤炭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这应当成为煤炭行业脱困攻坚的强大动力。

(三)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不可动摇

首先,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的能源。截至2012年底,全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探获煤炭资源储量2.02万亿吨。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94%左右。而短期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都比较弱。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和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将保持在62%、55%、50%左右。

其次,煤炭是我国最经济的能源。以发热量为5500大卡的煤炭每吨540元、汽柴油每吨9000元、天然气每立方米2.67元的市场价折算成同样发热量价格,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价格比为1∶9.2∶3.2,也就是说,在同等发热量的情况下,煤炭价格大约是汽柴油的1/9、天然气的1/3。

再其次,煤炭是可以清洁利用的。燃煤发电是煤炭的最主要用途,目前,神华集团所属的舟山电厂、三河电厂,浙能集团所属的嘉兴电厂,燃煤发电排放已能做到比天然气还低,只是每千瓦时电大约增加0.015元成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在控制排放方面同样有竞争力。

最后,煤炭利用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在煤化工方面,大致有四个方面:煤制化肥、煤基化学燃料、煤基化工原料、煤基精细化学品。目前年消耗煤炭大约7.5亿吨,据预测到2020年大约达到15亿吨。

另外,根据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到2020年煤化工将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初步分析需增加煤炭消费6.5亿吨。现代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加强政策研究

下半年以来,国家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煤炭工业脱困和健康发展。简单梳理如下: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第13号令发布了《煤炭经营监管办法》。

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特急明电《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生产能力登记公告工作的通知》。

9月3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发布《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9月12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

9月29日,国务院第64次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同时清理相关收费基金。10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

10月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关于调整煤炭进口关税的通知》。

10月10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全面清理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收费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

10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出《关于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

尽管上述政策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既及当前也及长远,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政策的研究。对上述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要认真领会、准确把握,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反映实情,反映企业“特殊性”,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这些政策。要针对企业仍然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取得理解和支持,争取更多有利于企业和行业的新政策出台。在9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表示:“我实在担心,在‘清费立税’过程中,‘费’还没清完,‘税’就已经立好了,让企业的运行雪上加霜。”要消除总理的担心,既需要各级政府严格自律,更需要煤炭企业积极作为。

煤炭行业有“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但也“特别能忍受”,使自己受了不少委屈。比如,政策体系设计导致的行业间利益转移问题,以低煤价、满供应保证了其他行业的高速、高利发展,导致行业差距的产生和不断扩大,导致煤炭话语权的丧失。煤炭部老领导濮洪九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感慨:“这些年,煤炭技术研究上去了,但经济研究、政策研究还很不够,这不应该。”

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困难之下更见其意义。要从不同层面审视“经济效益”的概念,树立“价值创造”理念,把企业的每一项行为,都转化为“创造价值”的过程,把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重要追求。强化“市场决定”理念。这首先体现在规划、决策项目时,要把“产品是否有市场”作为第一衡量要素,而不是为上项目随意打扮“可行性研究”。其次体现在日常组织生产时,要把“能否卖得出去”作为重要衡量因素,无数的教训表明,产成品积压是企业“生命链”——资金链断裂的重要风险源,尤其是在经营困难时,很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再其次体现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亲兄弟,明算账”,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一)向战略布局要效益。从大往小看,主要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布局、矿井布局、采场布局和客户布局等。要正确处理企业“大”与“强”的关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果断处置短期内不能贡献经济效益的在建项目和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在产项目。正确处理企业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把履行社会责任范围控制在可负担的基本限度内。

(二)向结构优化要效益。企业存在着多种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客户结构等。这些结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一个方面都是利润源,也都是成本点。整体看,这些结构只有达到系统匹配、整体最优才能创造最大效益。因此,企业在采取脱困措施时,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部署、整体推进”。实践表明,任何单方面的突进,往往事倍功半,且遗害连连。

(三)向生产过程要效益。坚持“管理降成本”与“技术降成本”并重,两条腿走路。管理上坚持按“准时、均衡、安全、高效”的精益管理原则组织生产,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岗位价值标准、工作制度流程和组织保障体系来落实。技术管理重在消除“马、车不匹配”现象,要分专业、分系统对采场设计、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生产组织进行科学优化。

(四)向人力资源要效益。人,既产生成本,更创造效益。现在从煤炭企业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着用人多的问题,个别矿井人工成本已占到60%左右,有点高。而且人工成本往往是刚性的,如果不依靠组织结构改革,很难降下来。所以,人力资源的效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控制用人、合理用人、按需用人,人员类型、数量、质量构成上要合理,以“满负荷、高效率”为原则,定编、定岗、定额、定员,减少人浮于事和窝工现象,减少富余人员;另一方面,要规范职工行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挖掘职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向资金管理要效益。资金管理的重点,一是安全,保证资金链不断,保护资金不损失。二是有效,加快资金周转,节约、高效使用资金,保持资金运作的连续性和充足的现金流。

因此,要牢固树立“经营管理以财务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大力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债务管理,合理安排债权结构。加强现金流动态管理和考核,风险管理责任到部门、到人头。

其次,重视开源,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研究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供求情况,善于使用政府的钱,如扶持资金、政策补贴等。要大力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股权多元化,多元开拓低成本融资渠道。

再其次,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加快周转速度。严格预算管理,严格建设项目资金控制。内部结算中心要强化财务的统一调度,做到存量资金实时归集、收入账户“零余额”管理;大力压缩存货资金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盘活资产存量,及时清理闲置积压资产,采取各种内部节约挖潜措施,提高资金利用率。

(六)向物资管理要效益。在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中,物资管理已上升为“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并被称之为企业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后的“第三利润源”。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创新企业物流管理体制。现在多数企业是职能加实体双重功能一体化,应将管理与经营功能分设,“裁判员”与“运动员”分开。二是按照“集中采购、超市供应、库存协调、信息畅通”的原则,规范采、供、用、管全过程的管理。三是建立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修复和综合利用机制,减少浪费。四是提高固定设备保养完好率和利用率,更新和折旧适当,降低原材料及能耗水平。

(七)向销售全程要效益。销售是企业经营的龙头,在困难时期要舞得更高更好。一是拓展销售的概念,不仅要卖产品,还要卖服务。现在一些企业提出“做能源服务综合供应商”的理念,值得借鉴。一些企业在卖产品的同时,还从运输业务、信息业务等现代服务业中获取效益,也是值得学习的。二是在产品销售中,建立客户、产品品种、价格、运输匹配模型,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三是立足于稳定机制建设,研究客户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不仅经营产品,还要经营客户,既保证今天卖得好,也为明天卖得好打下基础。研究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增强应变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订制服务”,与客户一起研发产品,提供特需,是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有效选择。四是严格控制销售过程各项成本支出。

(八)狠抓质量管理。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质量已成为竞争取胜的第一要素。加强煤炭产品质量管理,兼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重在三个环节:生产环节。要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建立可追溯制度。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环境,采取不同的提质措施。洗选环节。这是煤炭产品质量的“调节器”,要在品种、产量、质量、成本等方面建立明确的标准,加强考核与奖罚。储装环节。要建立落煤、储煤、装车、计量、检测、发运、出矿等环节的标准操作流程、考核标准,以确保煤质。

(九)向技术创新要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创新、适用、高效、安全、洁净”的原则,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和消耗降低。困难情况下,很多企业往往最先压减技术改造的投入,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我们还是要看到,技术创新往往是“低成本、大收益”,而且具有持续性,所以还是要尽量保证。

始终坚守安全红线

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里再次强调,是因为“屋漏最怕连夜雨”,企业困境中再出生产事故,无异于雪上加霜、伤口揉盐;是因为“黄鼠狼爱咬病鸭子”,企业困难时往往投入减少、往往人心浮动、往往容易冒险蛮干,因此必须时时处处紧绷安全弦,以严格的管理有效消除上述因素带来的隐患风险。

坚持狠抓理念强化,“安全第一”的理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越是困难越要抓紧抓实,切实做到“警钟长鸣,警示高悬”。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部门业务保安责任制、工人岗位责任制,都要一一落到实处。认真抓好安全预控,及时认真分析现场安全状况、风险程度,抓早抓小,有效进行风险预控。同时从严抓现场管理,这是抓好安全生产的根本。一切事故的起源都在现场。领导干部带班下井、跟班下井,要切实负起责任,真带真跟、真查真改、务求实效。

其他如安全培训、科技保安等长效机制,也应始终如一。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内涵很丰富,平时讲得也很多,但在困难条件下,笔者认为更需要重点关注的是:

首先,加强形势宣传教育,把实情告诉职工,动员职工“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加强企务公开,提高职工信任度。

其次,更加关注职工利益。在企业利益、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的权衡中,要优先职工利益。在工资发放时,要先一线再辅助最后机关,先工人后干部,在采取减薪等措施时则相反。严格控制干部、职工收入差距。在矿井停产、关闭时,把安置职工放在优先位置。

再其次,关爱干部,从制度上保证干部“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鼓励干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企业做其坚强后盾,给予强力的、公开的支持,树立正确的导向。要教育干部廉洁自律,注意形象,不越底线,不碰“红线”,既不在大是大非上犯错误,更不在“小节”上摔跟头、小河沟里翻船。关爱的另一个方面是惩处,弘扬正气。对不敢担当、无所作为、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矛盾就上交的干部,对违法违纪、损害职工利益、损害企业利益的干部,要坚决处置。

最后,留住“关键职工”。每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最先流失的往往是技术人员和关键岗位职工等骨干,大伤企业元气,因此要特别关注该类人员的稳定,未雨绸缪,“事业、待遇、感情”多措并举,防范骨干职工大面积流失。

树立同舟共济理念

从行业层面来说,如果说煤炭行业是一条大船,那么所有的企业都是船上的乘员,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船扬帆远航。尤其是在风大浪急的险境中,更需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今年下半年,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同煤集团等行业“带头大哥”,摈弃“以量补价”的固有思维,积极承担责任,主动限产,等于为这船减了“负”,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换个角度看,如果那些资源枯竭的老矿、自身生存能力极弱的小矿、安全条件不好的“危矿”和成本居高难下的“难矿”,主动选择“弃船”,或者投奔强者接受兼并重组,或者停产关闭,也都是对行业的贡献,同样应当赢得尊重和掌声以及必要的补偿。每一家企业都应当牢记:以邻为壑必然两败俱伤,相互支撑方能共御风雨。

其实,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各兄弟单位之间,前后环节之间,也要有“一盘棋”思想。要按照企业的统一部署,“小利益”服从“大利益”,一个步调行动,同唱一首歌,共同谋发展。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煤炭企业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