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竹泉,我国煤田地质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考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研究生,193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质系研究生;1946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1952年任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室主任;1952至1958年任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处主任工程师,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总工程师;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质矿产组组员;1958至1964年任煤炭工业部地质司总工程师;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至1975年任煤炭工业部基建办公室地质总工程师;1975年7月2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王竹泉,我国煤田地质学的奠基人,从事地质工作60年,研究领域广泛,特别在研究中国煤田地质形成与分布规律、地层叠覆原理方面有突出的成就。是他,首先提出煤的接触变质规律,首次提出以重矿物为标志鉴定火成岩区的观点,在煤田地质理论上做出了显著贡献;是他,第一个发现陕北油田,在昌平发现新矿物并命名“西湖石”;是他,对我国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全国各省煤田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为大规模勘查奠定了基础;是他,最早对华南晚二叠世煤田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中国煤的变质规律进行研究并首先提出煤的接触变质作用类型,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具有示范意义,更在煤田地质理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批1:100万地质图——《太原—榆林幅》,他的《山西煤矿志》、《华南晚二叠世煤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等具有经典意义。对华北、华东、东北、西南若干地区的地层、构造、地貌、矿产等研究有重要成果。为此,他被誉为“中国煤田事业的奠基人”。
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始中国人调查中国地质资源
王竹泉1891年4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陈屯村,在家乡私塾发蒙;中学毕业后出远门求学深造。
王竹泉于1916年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就担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22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技师。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培养地质学者最早的机构。自从地质研究所培养这批学生之后,我国才开始由中国人调查中国地质。王竹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实现他的理想——调查祖国的矿产资源。他一生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多数煤田都是他首先调查出的,先后发表了煤田地质方面的论文达54篇之多。
1917年,王竹泉在我国最大的煤产地——大同煤田,首先发现一个含有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两组含煤地层并存的煤田,从而扩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储量。山西大同煤田于1870年由德国人李希霍芬调查,认为全部含煤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侏罗纪。1917年王竹泉调查大同煤田时,在口泉鹅毛口一带采到石炭二叠纪化石,从而证实大同煤田为石炭二叠纪与侏罗纪两种含煤地层并存。同时指出在大青山、呼和浩特一带只有侏罗纪煤系,而雁门关以南只有石炭二叠纪煤系而无侏罗纪煤系。他认为大同煤田为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与塞外侏罗纪煤田之过渡区,这个判断与现在探明的煤田分布情况大致相当。
1922年,王竹泉根据在山西保德县红层下部所采集的化石,指出在上石炭统上部还发育有二叠纪地层。这一结论纠正了前人原来确定的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的结论,为山西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
1925年,王竹泉根据他多年在山西野外调查的结果,编出中国第一张山西省地质构造纲要图,并发表《山西地质构造纲要》论文,这是中国将构造地质列为专著文章发表的首篇。在当时引起了地质工作者对构造地质研究的兴趣。
1926年,王竹泉发表了《中国地质图(太原—榆林幅)说明书》(1:100万)。为编此图,王竹泉曾先后在野外调查达五年之久,足迹踏遍了山陕一带的大小沟谷和高山峻岭,甚至连地图都没有的地区,就一边测图一边填绘地质、测剖面。编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及河南一部分的太原—榆林幅(1:100万)地质图及其说明书。这篇地质说明书全文分地层、火成岩、构造地质、地文、经济地质5部分共7万多字。
王竹泉首先编写了《山西煤矿志》。王竹泉自1917年开始对山西全省煤田进行了系统调查,历时10余年,根据他野外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编制出1:10万地质图。并按煤田分布将山西全省划分7大煤区、32个煤田,每个煤田都按照其分布范围、含煤地层、煤层、煤质以及分煤种进行储量计算,编出山西省最早的煤矿志,对了解山西煤矿以及勘探开发都是难得的综合资料,对当今山西煤田普查勘探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西已建成我国重要煤炭及以煤为原料的化工基地。
抗战时期,王竹泉随地质调查所辗转来到后方,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云、贵、川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先后发表了10篇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为抗战期间大后方工业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王竹泉调查的云南开远布沼坝褐煤田,现已开发为云南的褐煤生产基地,他所命名的“小龙潭煤系”至今仍在沿用。
奠基煤田大事业,在煤田地质理论上做出贡献
是王竹泉院士首次提出华北煤变质的新观点:1956年,王竹泉发表了《华北煤种牌号的带状分布及其地质因素》论文。文中他不囿于传统煤变质学说的束缚,应用大量的煤质分析资料,结合华北地质构造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首次提出华北煤变质的新观点。王竹泉认为华北多数煤田构造简单,煤层倾角平缓,煤系厚度及上覆地层厚度较薄,用动力变质及区域变质学说难以解释某些高变质煤田的形成。他认为沿太行山一带有多处岩浆侵入,煤层因受接触变质影响而形成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而吕梁山、霍山的岩浆岩少于太行山,故形成中等变质烟煤,由东向西岩浆岩的出露有减弱之势,煤的变质程度也随之降低;华北煤变质以火成岩变质作用显著,但不否认区域变质与动力变质在华北煤变质中的作用。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当时地质界的热烈讨论。
1958年,王竹泉又发表了《中国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古地理之新解释及其对预测新煤田之意义》论文。他根据大量的勘探资料,对我国北方主要含煤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根据岩相变化的规律,指出中国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原是在同一巨型滨海沼泽平原与内陆冲积平原之沉积;现露出各地煤田是由地层沉积之后,地壳运动与剥蚀所造成;华北各煤田即属于同一沼泽平原之沉积,因而推定我国北部的广大冲积平原下,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及江苏、安徽北部,必隐伏有大面积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他指出,由于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伏岩层主要为奥陶纪灰岩,因此凡遇露出此种灰岩的冲积平原,其下颇可能找到蕴藏较浅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这一推断已为实践所证明。如山东济宁、肥城,河北邢台、玉田,唐山车轴山,江苏九里山、沛县,安徽的宿县,河南的确山,均相继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随着勘探手段的改善,可以预料在华北广大平原下部仍将有可能继续发现新的煤田。
1962年春节,陈毅副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宴请著名科学家,号召向科学进军。王竹泉应邀参加了宴会,会后写出《总结我国各时代煤田分布规律》的科研规划。这项规划经批准后,由他领导开展调研工作,并以南方晚二叠世煤田作为研究目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1964年完成了《华南晚二叠世煤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的课题。此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1975年王竹泉84岁高龄时,他还念念不忘江南煤田地质分布规律的研究规划,并编写一套全国煤质储量资料,即“全国煤田预测”的构思。他一生为中国煤田地质工作呕心沥血。正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悼念王竹泉诞辰100周年时,对王竹泉的评价:“中国的煤田您调查的最多,山西的地质您研究的最好,您是第一个勘探陕北油田的人,您是担任煤炭部高级顾问时间最长的人,您的贡献最大。”
王竹泉还提出了以重矿物为标志鉴定火成岩区的观点,他还丰富和修正了美国地质学家有关地貌研究的成果……
全面践行寻矿业,调查并发现我国多种矿产资源
王竹泉不仅在煤田地质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其他矿产如铁、锰、铜、金、铝、磷矿和石油等也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并先后发表文章30余篇。他在延长油田设计三个钻孔,其中有油出;在延川水平设计两个钻孔,有一个钻孔出油。1950年王竹泉还发表一篇题为《勘探陕北石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论文。当时受燃料工业部领导的委托,王竹泉参加了第一次石油地质工作座谈会。
王竹泉在矿物岩石学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一些独到见解。1930年在美国学习期间,对美国威斯康星火成岩中的重矿物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每一个火成岩侵入体,在质与量的方面均有特殊的重矿物,可利用此种重矿物来辨认各种火成岩侵入体,又每一火成岩区域,亦各有其特殊之重矿物群,可利用此重矿物群以识别同一时期、同一岩浆之活动区域。建立了以重矿物为标志鉴定火成岩区的理论。这个理论发表后,引起当时各国地质学者的重视,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关于中国地貌,过去只有少数外国学者做过一些研究。王竹泉于1925年发表过《山西、陕西间黄河地貌发展史》及《山、陕地文发展史略》;1928年又著《山西、陕西间黄河之地文》,对中国地貌进行了综合研究。他是中国研究地貌较早的地质学家之一。
王竹泉于1975年7月24日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中国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煤炭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于1991年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王竹泉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并出版《王竹泉论文选集》和《王竹泉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