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孙健初:我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

2017-02-28 15:29:00 5e

简介:孙健初,石油地质学家。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1929年1月,经瑞典籍教授新常富的举荐,孙健初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开始任地质调查员,后被提任技佐、技正;从1929年到1934年,三次去绥远大青山、察哈尔一带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矿,两次去辽宁、吉林,勘查煤矿、金矿,又去安徽、河南调查铁矿、煤矿;1935年初任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委员;1937年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1938—1939年主持的玉门油田勘探取得成功;1942—1944年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1946年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1950年出席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任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1951年,在北京石油工业展览会上,向毛主席汇报全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及远景;1952年主持开办第一期石油地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课,参加讨论;1952年11月10日逝世。

孙健初,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特别是在石油地质方面,他有极深的造诣。早年,孙健初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重要著作,得到地质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孙健初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被公认为我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孙健初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新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敢于创新思维,提出与洋人不同的权威性见解

孙健初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从山东曹州鲁西国立第六中学毕业;同年9月考取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毕业后于1927年,被吸收为瑞典籍教授新常富主办的“瑞华博物考察会”第一批地质调查员。

在“瑞华地质调查会”时,孙健初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一带调查地质。在此之前,美国人B.维里士(Willis)也到这里做过地质调查,他是美国地质委员会研究员、著名地质构造学家。他对五台山地区地层划分有过权威性的意见,一直是中国古老地层的划分依据。孙健初在掌握大量实地调查资料以后,对维里士的论断提出了异议。维里士认为“五台山主要区域的东南倾斜包括数个向斜层”。孙健初认为“我们最近的研究不仅证明这种倾斜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复杂,而且维里士有关时期的划分,很可能存在错误。在维里士未去的刘定寺附近,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岩层,要比山河庙部分的时期新,而较西台的时期老”。原来维里士把命名的滹沱系(滹沱群)部分中的一些层位划归为太古代,而孙健初把它们划为元古代。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孙健初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经新常富教授推荐,刊登在1928年上半年出版的《瑞华博物考察会会刊》上,下半年由《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7卷转载。

孙健初在大冶铁矿的调查也表现出这种精神。1936年夏,孙健初到大冶调查,正值炎热的夏天。矿区四面环山,植被稀少,尤感闷热。孙健初不顾炎热,奔波在大冶的群山峻岭之间。他工作之细致,工作量之多,超过了前人。大冶铁矿已有1700多年的开采历史。到了近代,许多中外知名的地质学家前往调查,都认为东西两处矿山是各自独立的矿体,中间是空白地带,没有铁矿存在。孙健初经过研究分析,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在地质报告中说:“大石门、狮子山两处铁矿,据昔日地面观察,本不相接,今由窿洞试探,乃知其实相连续。又龙洞、纱帽翅两处铁矿,前就地面上看,亦是间断,近经露天采掘,乃见其一脉之相连。由此可见象鼻山及龙洞之间,及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面上虽无铁矿露头之可见,而地面下似不无多少铁矿之潜藏,极应钻探,以证实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为了给华中新建大型钢铁厂准备原料基地,地质部中南地质调查所多次派地质队到大冶勘察。1953年4月,经钻探发现了潜伏矿体,证实孙健初的论断是正确的。1987年出版的《大冶铁矿志》记述了这段历史:“孙健初根据大石门、狮子山两矿体在地下相连的情况,提出象鼻山与龙洞之间,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下应有铁矿潜藏,是中国第一个推断尖林山地下有潜伏矿体的地质学家”。

中国地质第一,头一个勇敢跨越祁连山的国人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始终如一地从事野外地质调查。西北戈壁,东北草原,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到处留下他的足迹。正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一切不顾,哪里有地质材料就往哪里跑”。所到之处,不但条件艰苦,有时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30年代初期搞地质调查,其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地质工作不被当局重视,经费少得可怜。有调查任务时,一般派两个人,有时只派一个人去完成。勘探仪器只有一个罗盘,一把小铁锤。1930年—1933年,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就是一个人完成的。经过三次调查,孙健初写出《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引起地质界的重视,被誉为我国区域地质方面的重要文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回忆地质调查所的往事时,称赞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区域之大,行程之长,考察之细,对所得资料分析、论述之令人信服,在30年代初期的地质界确属难能可贵”。

1935年跨越祁连山的壮举,更可见当时地质工作之艰苦。1935年4月,孙健初接到赴青海进行地质调查的任务后,即与周宗浚踏上了艰难的旅程。他们西行经湟源,过日月山到贵德,然后沿黄河继续向西,直到龙羊峡谷。山路崎岖,行走艰难,爬山、涉水、过沼泽,有时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

祁连山山势嵯峨,群峰争峙,海拔低者3000余米,高者6000米以上,4500米以上便终年积雪。从19世纪末叶起,先后有14名外国学者到祁连山考察,均有著作问世。有的山峰便以外国人名命名。孙健初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莫大耻辱”。孙健初同周宗浚在祁连山中跋涉两个多月,多半时间行走在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上,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山泉水。面颊被高山日光晒得黝黑,被干燥的山风吹出裂口。他们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走到祁连山主峰下,采集标本,测绘地质图,考察了地层情况及地层分界。又经过几天跋涉,终于走出祁连山北麓的山口,到达甘肃地界的酒泉金佛寺。孙健初成为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通过这次历时八个月的地质调查,孙健初共写了三篇重要的论著:《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甘肃及青海之金矿》和《青海湖》。黄汲清说:“在我的地质研究中,有关祁连山的论著,总喜欢和孙先生交谈。在我的印象中,他亲自深入祁连山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是可靠的、权威的。”

玉门油田首探,为我国公认的石油基地奠基人

孙健初勘察玉门石油,几经曲折,矢志不渝。1935年他和周宗浚跨越祁连山后考察北麓的时候,就打算到玉门考察石油。不料,盘踞在酒泉的地方驻军横加阻挠,不准他们前往。

1936年,“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获准开采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石油,组成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从美国请来两名地质学家J.M.韦勒(Weller)博士和F.A.萨顿工程师。中央地质调查所派孙健初参加此项工作。1937年10月,他们来到玉门老君庙。在距离石油河十多里的地方看到一个很大的沥青堆,便在石油露头的周围详细观察。从石油河岸边断层和两处干油泉的周围地层看,孙健初认为“玉门油泉一带地质颇不简单,地层多经变质,构造褶皱断层兼有之”,“这里是煤油将来之希望”。他迫不及待地给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写了一封信,希望早日钻探。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迫切需要石油。由孙健初、韦勒、萨顿共同署名的《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一带有希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开采,经济上不合算;如战争急需,可考虑开采。翁文灏两次召见孙健初,听取玉门石油地质情况的汇报,并支持孙健初的建议,作出进一步探查玉门石油的决定。

孙健初接受了去玉门详察的任务,和助手靳锡庚在兰州招募了几名测量工人,再次去玉门。1938年12月4日,到达酒泉,同行的还有新成立的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严爽。12月23日,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骑着骆驼,向老君庙出发。

从酒泉到玉门老君庙,行程80多公里,整整走了四天。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在一望无垠的荒漠旷野,孙健初等一行八人,忍着饥渴,迎着刺骨寒风,到海拔2200米的祁连山麓去找石油,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1938年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等到达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搭起蒙古包,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他们每天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点上蜡烛绘图计算,一直工作到深夜才睡。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无不留下孙健初的足迹和汗水。他们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47个日日夜夜,孙健初完成了地质调查任务,给资源委员会写了报告,详细述说玉门勘测的地质情况,并提出钻井探油的具体计划,定出钻井井位。

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由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一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8月11日钻至115.51米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将其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后来第2号井、3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K油层。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到439.17米发生强烈井喷,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证明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

1940年,孙健初写成《修正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1941年1月再次修改。孙健初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以玉门油田的地质为对象,开始探索石油生成、运移、储集的规律。

1942—1944年孙健初在美国考察和进修。回国后,除主持玉门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继续对祁连山北麓进行调查外,重点对青年地质人员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玉门油矿地质室有九名新来的大学生,孙健初帮助他们阅读研讨石油地质理论,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谈自己在美国实习的体会。使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孙健初激情满怀,准备为发展祖国石油工业大展身手,却不幸由于煤气中毒而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石油工人怀念他,1954年在玉门油矿建成“孙健初同志纪念碑”,“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0年按原设计在原址重建。1986年落成的兰州科学宫,孙健初与其他三位科学家的古铜色塑像,耸立在迎门大厅。孙健初的献身精神及卓越成就,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孙健初,石油地质,奠基人,地质学家,玉门油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