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八问中国馆展示设计 以居住条件展现30年巨变

2010-06-09 14:09:17 新闻晨报   作者: 殷立勤  

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中国国家馆成为上海世博会上最热门的展馆之一。不少游客反映,由于人太多,很难听清讲解员的诠释,对很多设计展示都不甚了解。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国家馆常务副馆长钱之广,听中国国家馆最权威的“讲解员”为您介绍展示设计的背后故事,相信看完我们的报道,您再去看中国馆,一定会让你意犹未尽……

问1:中国馆想展示什么?

三大展区,五大展项,浓缩中国智慧

从2007年12月份中国国家馆全球概念设计招标开始,再到2009年8月份确立“五个一”(即一部影片、一幅画卷、一片绿色、一次骑乘探秘、一场低碳体验)的布展模式,最终到2010年5月1日中国国家馆正式开门迎客……钱之广看着中国馆从无到有。“从定下‘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 ’这个展示主题,所有的展区设置和展项布置都是围绕着这一条主线展开。”钱之广告诉记者,这也是“一”的含义,一座“东方之冠”中透出城市发展的中国智慧。

“岁月回眸”展项中,客厅摆设的变化反映改革开放30年。

而“三”,事实上就是指49米层、41米层和33米层的三大核心展区,通过现在、过去、未来三大时间节点发生的城市化运动,来表现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中的变化。同时,孕育其间的五大核心展项也是整个体系存在的重要依托。

当然,为了能让这架构流畅同时不失彼此之间的关联,整个设计团队可谓煞费苦心。“主题影片所表现出的大迁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孕育出来的大变化与大发展,而城市化改变下的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钱之广说,如何将这种中国智慧通过某种形式更好地表现出来,是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

“‘当下’是我们整个设计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个部分,但‘过去’也不能丢,不过要‘借古论今’,于是便有了《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的载体,它蕴藏的中国传统哲学与古代城市化智慧对现在依然有借鉴的价值。”他说,汴京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人口达到100多万的大城市,并且取消了“宵禁”,在交通、城市建设、贸易发展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希望的大地”生机勃勃的超级水稻,这可是真的水稻。

而对于展项“希望的大地”那处生机勃勃的超级水稻展示,也是希望借助绿色植物来演绎城乡一体化。“一开始也想过用模型或者图文版的水稻,但为了能给观众造成冲击力,最终确定为真实的水稻,而且不能只是装装样子的水稻,还要能结出稻穗。”别看只是展区内的一个展项,任何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寻觅之旅”,用轻松、动感、充满想象的古今对话形式,阐述城市营建与规划的智慧与传承。到最后的“低碳行动”,则以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为主题,诠释低碳概念,展望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也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问2:为什么接待上限是5万?

疏密有道,每个展示时长都要精确设计

为什么《历程》、《和谐中国》两部主题影片均为8分钟?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为何每四分钟就昼夜轮回一次?“同一屋檐下”为什么从开始到结束是3分钟?为什么每位游客在中国馆内的停留时间基本都是45分钟上下?……这些问题或许从来不为普通观众所重视,但对于设计者来说,却必须有精确的时间表述。

中国国家馆每天接待人数总量不过5万人次,因此平均到每小时的接待人数不过4200人左右。为了能让观众在一些重要展品前驻足欣赏,同时又不至于停留太长时间影响到下一批游客入内,从设计之初,整个团队都对“时间”有着非常精确的概念。

“就拿‘同一屋檐下’来说,为了能让观众基本了解所要表现的邻里故事,同时又不造成人流相对聚集,才会有现在的3分钟版本。”钱之广如此解释影片时长的奥妙。

不仅如此,从中国馆9米层坐电梯到49米,当初的平均模拟时间为93秒,如今的实际运行平均时间为100秒上下。每批游客在可容纳700人的影院欣赏完8分钟的主题影片,前后大概分三批就可以以一个比较舒适的节奏欣赏之后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并且可以保证在途中看到一次白昼变化……正是因为一开始的设计服务于功能,因此真正进入到中国馆内部,才会发觉空间虽然被充分利用,但也不会感到拥挤。

[揭秘第一展区]

位于49米层处,名为“东方足迹”,面积8553平方米,是一个“综合展示层”;这一层的展项内容以时间为线索,涵盖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当代、过去和未来。

问3:为什么用“倒挂”表现城市?

每一个进入到中国国家馆的观众从踏进电梯的那一刻起,就会留意到它和一般的电梯不同,火车车厢的形式寓意“旅程”开始了。

观众以“新城市人”挤火车进城的角色体验来开始整个参观旅程,通过内部设计成火车车厢样式的电梯,同时通过镜面反射使其无限延伸。观众们将会来到一片头上有建筑、脚下踩着城市斑马线的区域——“倒挂的城市”。[page]钱之广告诉记者,“倒挂的城市”既是一个从外部到内部的等候区域,也是一个暗喻“新城市人”来到新城市所面临的信息突然暴增、情绪突然迷惘、周遭一切都有些陌生的感觉。正因此,所以建筑并不是正常的城市意象,而采用了倒挂的形式,但是传递的每一个信息正是来自于城市周围的生活片段。

问4:为何选择客厅展现30年改革开放?

走出影院,欣赏完中国馆主题影片,从1978年开始的30年家居变化让不少观众仿佛回到那个熟悉的年代。

钱之广告诉记者,主题影片从宏观角度讲述了30年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但如何加深普通观众对于这种30年变化的印象,整个设计团队思考了很多展现形式。曾经进行过多次实验——包括搭建脚手架、放置安全帽等抽象化的表现,希望通过这些物品与建设之间的关系来体会30年的变化。不过,发现这些表现形式虽然艺术表现感十足,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感染力不够。于是,才有了30年客厅的布置变化。

“从以前人均几平方米的居住时代到如今人均20几平方米,家的变化是每个普通观众最直接的感受,而客厅作为一个家居的核心,更能引发观众的普遍共鸣。”钱之广这样表示。而在这30年家居变化的背后,同时传递的还有居住在其中的人的变化和整个城市生活的变化。这样,也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一座城市从无到有的过程。

问5:《清明上河图》为何要一静一动?

“一开始,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设计有过好几种思路,”钱之广这样介绍道,有的说采用巨幅平面效果,有的提倡前为画、后为实际景象的设计、还有的想引真水进入“汴河”……为了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设计团队还在外租用了仓库,将这些效果一一设计出来,通过事实来选择最好的表现形式。于是,便有了现在观众看到的这种技术既能达到、投资又可控的展示效果。

而对于8处智慧点,主要考虑到《清明上河图》是作为历史长河中古人智慧的一种象征、以及古代繁华城市的一种体现,光凭一种整体的视觉感受可能无法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其全部精髓,因此便挑选了8处“细节”一一解读,同时配合“智慧的长河”这个主题,将其一一展示在那条模拟的汴河流域中。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新技术赋予了动态与夜晚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与之相呼应的是左侧的国之瑰宝——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这两个一静一动的展品也成为中国馆备受观众赞誉的一大展区。不过,6月1日起,游客已看不到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取而代之的是“秦陵一号铜车马”。

钱之广表示,现在、过去与未来是整个中国国家馆的主要时间坐标,而借《清明上河图》回溯过去则是当初整个团队中取得相当共识的一个想法,可是如果用静止的方式去表现,那么可能无法真正赢得观众。“毕竟世博会是一个追求创新的盛会,不同于到博物馆参观文物古迹,因此在真迹之外,便有了这种全新形式的解读。”他说,为了突出视觉效果,便用到了整个空间的极致,也就形成了长128米、高6.5米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问6:为何不用四大发明表现文明传承?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时期的景德镇窑注子,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夏朝时期的乳钉纹爵,法门寺博物馆收藏的鎏金银盐台、鎏金铜浮屠,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朝时期的针灸铜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北燕时期的鸭嘴形玻璃水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西晋时期的青瓷对书佣……在中国馆的“文明传承”区域,8组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珍品首次会集一处与普通观众见面,考虑到世博会观众的需求,在展现方式上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直陈展示,而是融合了一定的现代技术予以解读。“一提到中国古代文明,人们很容易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事实上,类似丝绸、瓷器、青铜器、中医药这些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钱之广这样表示。因此,设计团队最终遴选了金属冶铸、丝绸染织、瓷器、造纸印刷、城市经济与市民生活、中医药、建筑体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等八个领域的八组文物,来反映从古到今的一个变化、发展与影响。

[揭秘第二展区]

位于中国馆41米层处,面积3353平方米,名为“寻觅之旅”。参观者通过乘坐轨道车,可以了解中国城市营建的智慧,也称为“体验展示层”。

问7:41米层轨道车之旅如何设计

 

吸取爱知世博会经验,古今比例三七开

搭乘着一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轨道列车,在桥洞、隧道、斗拱、园林中穿梭前进。每一个进过中国馆的观众,想必都会经历一次特别的轨道车之旅。

可是为什么选择轨道车这种载体?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的代表建筑融入在参观过程中?怕是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道得清、说得明。为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特地专访了一手打造“寻觅之旅”的中国国家馆设计组设计总监、中央美院教授黄建成,听他说说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寻觅之旅”。

乘轨道车探寻建筑智慧

步入月台等候区,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的大自然中,折纸造型的轨道车缓缓驶来,带领观众寻觅森林深处的智慧之光,至此也拉开了41米层的寻觅之路。

拱形的石桥晶莹剔透,现代大桥流光溢彩。这便是“遇水架桥,通达八方”桥区,也是“寻觅之旅”的第一个区域,结构的古典石桥造型与光影璀璨的现代立交影像互相映衬,展现古今城市作为空间和信息枢纽的功能。

随着视角的转换,一片宏大的斗拱矩阵图案展现在眼前,而斗拱森林旁则是艺术化线条表现的钢架造型。“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正是通过艺术造型的斗拱与现代钢结构造型的鲜明对比,来表现城市建筑工艺的古今传承。

规划区体现的则是“法度可循,规矩方圆”。轨道车穿越一条隧道时,两面以投影的方式展现古代模数化的城市构建以及当代可持续的城市规划。[page]作为“寻觅之旅”主要区域的园林区体现的是“象由心生,诗意栖居”。古今城市景观的巧妙结合与相得益彰,展现了古人与今人对诗意栖居的不断追求。

展区原命名为“智慧之旅”

黄建成表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之中,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也可以清楚地追寻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智慧。

他告诉记者,这也是一开始为何“寻觅之旅”被定义成“智慧之旅”,后来考虑到寻觅带有探索之意,而智慧是一种既定的结果,因此将“智慧之旅”换做了“寻觅之旅”。

“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精华点,都可以在现今社会找到对应的提升点,比如斗拱对应建筑技术,古代的桥对应现在的交通,而园林则对应城市中的景观。”黄建成介绍说,如此种种都是表现中国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智慧。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寻觅之旅”才被设计成以古今对话与漫游的艺术手段,来阐述城市营建与规划的智慧与传承。

适度拿捏古今比例

为什么选择轨道车带着观众去看一个又一个的建筑智慧、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步行方式去探索寻觅中国城市发展之旅的智慧点?

对此,黄建成表示主要出于参观节奏方面的考虑。他表示,这次的所有设计都是满足于功能需求,包括《清明上河图》为何4分钟昼夜轮换,都是为了保证每一位观众可以全景欣赏之余又不至于在某个点驻足太久。因此,“寻觅之旅”也不例外。通过轨道车技术上的支持来控制整个运行节奏,帮助观众去逐步感受、了解、理解这个设计的初衷。

“上届爱知世博会,我们也参与了中国馆的设计,但是因为古今比例的拿捏,使得观众们有些非议,因此这次在设计中,我们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现代’部分,强调当下的概念。如果硬要说一个百分比,那可能就是“70%现在”对“30%过去”。”采访中,黄建成也坦言之所以形成今天这样的设计成果,正是因为吸收了爱知世博会期间观众的反馈意见。

[揭秘第三展区]

位于中国馆33米层处,面积3392平方米,名为“低碳行动”。这是一个“专题展示层”,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战略。

问8:如何诠释中国式“低碳”?

蕴藏古人的大智慧“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返璞归真”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代表过去的中华智慧,改革开放30年代表当下的中华智慧,那么低碳展示区则是一种未来的中国智慧。”钱之广这样向记者表示。

用减号代表的“取之有道”展区用意十分鲜明——通过开发新兴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向效率要能源。而在现场展示的三组新兴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更为每一位游客描摹了未来能源使用的多种可能性。

用乘号代表的“用之有节”主要围绕节能减排展开,微不足道的个体低碳行为乘以中国人口的基数就可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而沙漏型的装置分别展现限塑令、清洁能源汽车、秸秆综合利用对于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意义。

用除号代表的“返璞归真”区以“森林碳汇”为核心内容,表示宏大的碳汇目标除以巨大的人口基数,每人只需出一小份力就可为碳汇作出巨大贡献。“用这样三组互相相关同时又能为低碳交出一份中国式回答的展区,来提醒每一个观众进行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感悟之泉’。”钱之广表示,美丽的“感悟之泉”是每一位参观中国馆的观众都喜欢留影的地方,水幕上还会出现“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字样。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莲叶何田田”的意境,也可在此进一步感悟中国城市和谐、美好的未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大智慧’,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这些中华智慧充分发挥作用。”钱之广说。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馆 展示设计 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