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

2010-05-26 11:01:41 中国企业报

面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大,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而低碳经济正好反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性要求,有利于发挥湖北综合优势,激活各种经济资源,形成湖北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支撑点。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构建湖北低碳产业结构

湖北应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建立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机制体制。走低碳型工业化道路,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两型”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先进低碳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集聚区和产业高地。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低碳产业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理念建立起来的产业,即一开始就以低碳经济理念、路径为指导方针建立起来的新型产业,从能源的供给端和能源的需求与利用端的两大范畴来分析并且展望低碳型产业的创新活动。在能源的提供端又可分为 “化石燃料低碳化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能源的需求与利用端则主要是 “能源的高效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产业”和“低碳化服务产业”。

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应该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智能电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电和管理电力的使用状况。它的最大的目的是起到 “可再生能源输送网”的作用。智能电网具备可靠、自愈、经济、兼容、集成和安全等特点,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的能源体系,特别提高集能源大成的传统电网体系的能源效率;二是要逐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创新能源利用体系;三是要建造消费者和生产者互动的精巧、智慧和专家服务化的能源运转体系。

构建湖北低碳能源结构

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则是推动“三低一高”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城市群可以发挥武汉市在EET(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产业研发技术的优势和现有基础,突破性地发展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节能装备、电力环保、水环保等为重点的EET产业,培养并壮大一批大中型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成为与光电信息产业相提并论的新支柱产业。要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借力资本市场,支持EET产业发展。

要大力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EMC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市场化多赢节能减排的商业投资方式,有关部门应推广实施EMC培训计划和运作机制,尽快制定和规范城市圈EMC制度体系。一方面,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拓展EMC商业节能模式;另一方面,规范EMC机构进入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市场的资质要求,实行准入制度;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节能效果的实现。加快政府能源管理机制的转变,以市场带动节能效率的提高。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湖北要大力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加大低碳产业关键技术投入与研发力度。包括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在家用电器、照明设备、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鼓励企业创建低碳经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低碳经济技术攻关,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旧家电拆解处理技术、中水回用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湖北要加强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修正能源结构,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惟一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要尽快制订扶持生物质能源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财政补贴;建立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设资金;加大生物质能源研发投入。

拓展低碳生产方式

总体上看,湖北的中长期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既带有区域经济的特殊性,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某些共性。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供给、环境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而传统经济生产方式转换速度仍然慢;能源和重要战略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环境生态承载力日益脆弱。因此,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严峻使命。低碳经济之所以超出了环境保护的范畴,是因为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的约束条件,更是一种现代生产方式。

要嵌入全球价值链就要发展低碳产业链,而低碳经济产业链网的系统性、联动性等内在特性,是便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应该在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大系统中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生态秩序,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间相协调,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最终形成生态文明型社会。低碳经济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完善,最终要求实现能量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过程,积极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引导,在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碳排放。推广碳排放标志认证。实行低碳标志认证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低排放型产品,也有助于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从而把温室气体减排同商品销售的竞争挂起钩来,既能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能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居民建立可持续消费观。

以太阳能产业及其产品消费为例,湖北省目前具有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群的条件,桑夏、天普、华扬、皇明、力诺太阳能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湖北,加上黄石东贝太阳能、秭归的湖北华阳太阳能已投产多年,只要政府出台适当的政策扶持,“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基地。根据湖北省产品质量研究院提供的测算数据,如果省推广应用达到全国保有量的平均数400万平方米,每年将节约标准煤6亿吨;10年将获得30亿元的环境效益,为在湖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湖北 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