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煤化工产业2017年度十大新闻

2018-01-26 10:19:42 《中国煤化工》杂志   作者: 寇建仁  

2017年,煤化工行业不仅遭受了低油价、低成本海外进口产品的冲击,还面临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挑战。

尽管如此,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项目成功的影响下,煤化工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发展更加理性协调,更好地适应了安全、绿色、创新的新趋势,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近日,《中国煤化工》杂志组织评选出2017年影响煤化工产业十大新闻。

一、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内容强调,要坚持6个“更加注重”的政策取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更加注重系统优化,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更加注重市场规律,积极变革能源供需模式;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增强能源及相关产业竞争力;更加注重机制创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规划》既总结了前期能源发展、能源变革的经验和成就,又对未来5年的能源革命、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规划》突出了转型变革和创新发展。

二、国家能源局发布首个煤炭深加工规划

2017年3月3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了《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全文。这是我国首个煤炭深加工产业领域的专项规划。规划预计,2020年,煤制油产能为13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170亿立方米/年,低阶煤分质利用产能为1500万吨/年(煤炭加工量)。“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等5类模式及通用技术装备的升级示范。

在优化规划布局、减轻环境影响方面,《规划》指出,严格执行“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和《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在煤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可承受、水资源有保障、运输便捷的中西部地区布局示范项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缺水地区,严格控制新建煤炭深加工项目。

三、《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发布

2017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首次对外公布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

《方案》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煤炭开采、电力、石油化工、化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六大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如下:现代煤化工与煤炭开采,利用高硫煤气化技术开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延长现役高硫煤矿井服务年限。重点转化利用山西和贵州高硫煤等劣质煤炭资源;现代煤化工与电力,结合新疆、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电源点建设,发展煤化电热一体化,推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建设,实现现代煤化工与电力(热力)联产和负荷的双向调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利用煤化电热一体化集成技术,建设集原油加工、发电、供热、制氢于一体的联合装置。发挥现代煤化工与原油加工中间产品互为供需的优势,开展煤炭和原油联合加工示范;现代煤化工与化纤,发展煤制芳烃和煤制乙二醇,推动化纤原料多元化,实施煤基化纤原料示范工程;现代煤化工与盐化工,重点做好青海等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青海矿业海西州煤制烯烃项目。结合汞污染防治国际公约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适时实施聚氯乙烯原料路线改造、乙炔加氢制乙烯;现代煤化工与冶金建材,开展粉煤灰制建材产品,开发高铝粉煤灰制氧化铝、一氧化碳或氢气直接还原铁等技术,重点在蒙西等地开展现代煤化工和冶金建材一体化示范,提高冶金副产气体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成气制烯烃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7年2月20日,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和潘秀莲研究员团队的煤基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成果名列其中。

该成果利用纳米催化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将控制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两类催化活性中心有效分离,实现了煤基合成气一步高效生产烯烃,碳二到碳四低碳烯烃的单程选择性超过80%,而传统“费-托合成”过程低碳烯烃的选择性理论上最高为58%。这一突破性技术摒弃了90多年来煤转化过程中传统的“费-托合成”路线,从原理上创造了一条低耗水、低耗能的煤基合成气转化制烯烃的新途径。

五、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投产

2017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共同研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化项目——延长石油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装置成功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无水乙醇,并实现2个月的平稳运行,标志着全球首套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一次投产成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介绍,这条工艺路线是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这条路线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可以直接生产无水乙醇。该项目使以煤为原料制取乙醇成为现实,也使中国大范围推广乙醇汽油成为可能。

六、航天炉连续运行320天再破纪录

2017年1月5日,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网站发布消息称,该公司设计制造的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期航天炉连续运行320天,再创世界气流床气化技术连续运行时间世界纪录。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一期项目为合成氨原料路线改造项目。继2012年航天炉不间断连续运行215天的世界纪录后,这是航天炉第二次刷新此项世界纪录,此次足足延长了105天。

七、中美签署超千亿美元能源大单

2017年11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在两国首脑的见证下,中美企业共签署合作项目34个,金额达2535亿美元。其中石油化工合同达千亿元。

具体包括: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拟投资837亿美元建设页岩气和化学品生产项目。这也是此次签署的系列贸易合作中规模最大的协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行和阿拉斯加州政府、阿拉斯加天然气开发公司共同签署了中美联合开发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意向性文件;

山东兖矿集团与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就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榆林煤间接液化一期后续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将投资230亿元,主要负责空分、气化、净化等单元的建设与运营,为一期后续项目提供约250万立方米/小时的合成气。双方还将就下游单元的合作模式进一步磋商,推动一期后续项目尽快实施;

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与美国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共同致力于将新材料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煤化工领域的精品工程;

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霍尼韦尔达成丙烷脱氢装置项目协议。该协议实现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将助东华能源成为全球最大采用脱氢技术将丙烷转化为丙烯的生产商。

八、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已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

《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明确了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明确了碳市场建设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2017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对石化、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的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核查及监测。

九、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5月18日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10倍。此外,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

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立

2017年11月28日,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上市公司中国神华2017年11月27日公告,神华集团更名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注册资本1021亿元。重组后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资产规模超过1.8万亿元,拥有33万名员工、8家科研院所、6家科技企业,形成煤炭、常规能源发电、新能源、交通运输、煤化工、产业科技、节能环保、产业金融等8大业务板块,拥有4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世界最大的火力发电生产公司、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公司和世界最大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化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