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地热
  • 刘荣:创新观念 推动首都“地热+”清洁能源发展

刘荣:创新观念 推动首都“地热+”清洁能源发展

2020-09-24 16:24:52 地热加App

9月22日,以“同心·同行”为主题的第四届(2020)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脱贫攻坚·能源扶贫成果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在出席大会同期举办的“城市清洁供能·地热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北京供热的比例非常低,占比为6.15%。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北京冬季供暖中的比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她认为地热供热技术发展要有创新观念,因地制宜推动“地热+”实践,才能更好的助力首都清洁供热。

北京可再生能源应用占比仍较低

“对于北京来说,能源发展严重依赖化石能源,虽然政府这些年积极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可再生能源在北京供热的比例非常低。”中国城市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在报告中如是说道。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在会上作题为《因地制宜“地热+”,助力首都清洁供热》的报告

在大会现场,刘荣提供的数据显示:燃气热电联产、燃气锅炉、燃气壁挂炉三类热源占到北京全部供热面积的91.90%,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占比为6.15%。

谈及可再生能源在北京供热占比低的原因,刘荣以地热能供暖为例,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北京地热能供暖技术限制的两大条件:一是现有建筑改造空间、新增机房用地、打井占地、储能空间、管道路由等均存在瓶颈;二是技术经济性方面存在热泵电价问题、建设投资补贴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地热能源在北京应用的瓶颈。”刘荣说。

她向与会人员展示的北京十大地热田分布图显示:目前北京已查明延庆、小汤山、后沙峪、西北城区、天竺、李遂、东南城区、双桥、良乡、凤河营10个大地热田,总面积达2760km²。

“这十个地热田,从理论上来讲,平原区深度3500m内、出水温度大于50℃的地区面积约2760km²,构成10个地热田,可供暖面积为3.01亿m²。北京市平原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冬季可供暖面积为7.21亿m²。”刘荣说。


刘荣介绍北京冬季清洁供暖面临的问题

《地源热泵》记者从大会现场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约5218万m²,中深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约336万m²。

会上,刘荣分析了当前北京市地热供暖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可再生能源供热绿色低碳化发展水平低、不均衡;二是供热布局和模式与新技术的空间和时间发展不匹配;三是发展机制尚需创新以适应新能源特点。她认为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北京冬季供暖中的比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创新观念拓展地热应用发展空间

传统上,地热地埋管井必须在建筑规划红线以内,造成地源热泵可用土地不足发展受限。刘荣指出,地热能源规划要与城市建设规划融合渗透。她认为应把城市的街心公园、公共绿地花园当做热能仓库,冬取夏储,为周边建筑供热制冷。地埋管井和管道都可以建设在绿地下,建设好恢复绿化,不影响土地的绿化和休闲功能。


刘荣讲述新能源供热技术推广的一般趋势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发布的《通州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显示,通州区将力争在2020年前,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区绿化覆盖绿地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对此,刘荣向记者表示,“如果能合理利用这些绿地,可以为人均50平米建筑提供冷热能源,基本可以服务所有的公共建筑。”她进一步说,北京通州的森林规划率非常高,可以结合通州“森林城市规划”,在城市绿化带、街心公园等绿地埋设大面积的地埋管,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地热能应用。

“北京人口多,污水处理量很大,再生水余热是少有的与城市规模成正比的可再生能源。”刘荣表示,再生水管线沿途可建设热泵能源站,“如能在沿途建设热泵站,取热不取水,为周边用户供热制冷,就打破了再生水利用上的空间限制。”

北京再生水利用潜力有多大?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北京再生水利用量将扩大到12亿立方米,如果按5℃温差算就蕴含着5百万GJ的热量,相当于1.6亿立方米天然气燃烧释放的热量。“这些再生水资源很可观,关键是怎么把它用好。”刘荣强调说。

另外,借助城市热网可改善地热热泵供热制冷的经济性。例如,建筑物周边如有城市的热网,可借助城市热网,把夏天制冷的负荷对应到冬天制热的负荷所欠缺的冬天那部分热量,用城市热网给提供。这样就保证了尖峰补热的运行,这是一个补充。“在北京城区里,城市热网很密集,建筑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城市热网可以使得我们改善地源热泵供热的经济性,还可以利用谷电或绿电进行蓄热蓄冷,也可以提高地热项目的收益。”刘荣说。


图为大会现场

在新能源供热技术应用初期,刘荣认为这一阶段更多考虑的是技术迭代、设备升级、系统优化等内容,这一时期处于观望或尝试期。进入第二阶段,新能源供热技术会得到政府扶持、运行补贴等政策相继落地。第三阶段,社会资本大幅涌入、市场容量大增、厂家大量进入,这一阶段并不是新能源供热技术真正的成熟期,而成熟期是在接下来的最后一个阶段,当政府补贴政策陆续退出,设备和工程商优胜劣汰,技术路线逐渐稳定,市场逐渐成熟的时候,才能认为一项新技术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才能够可持续。她认为,“我们认知北京市的地热能应用,其实还处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远远没有走到最后这个阶段。”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统筹一盘棋的要求可能用在传统能源规划上是很容易的,但用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规划上,对这个城市的经营者、管理者来说要求会更高。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方式要探讨。”刘荣说。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刘荣,“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