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阜新矿业集团三名员工的小康路

2020-10-30 09:48:56 中国煤炭网   作者: 陈海娟  

辽宁省能源控股集团阜新矿业集团已有60多年历史,曾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矿。多年来,阜矿人不仅为国家输送了能源,也在企业建设转型的过程中,把“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近日,笔者走进阜新矿业集团,听三位阜矿人聊聊他们的小康路。

◆葛敬民的“开挂”人生

43岁的葛敬民,长得黑瘦,眉眼间总带着笑意。

别人问他:“就没个烦心事?”“烦?有什么可烦的?”葛敬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我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到现在有房有车,没什么不知足的。”

葛敬民原是阜新县蜘蛛乡的农民,中学毕业后进城打工,给别人开车,日子过得艰难。那时煤矿在当地是好单位,要说谁在矿上上班,那是让人相当羡慕的。葛敬民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当上矿工,让日子稳定下来。

2006年,阜新矿业集团艾友矿面向社会招工,葛敬民立刻报名并通过层层考核,成为一名农民合同工。

刚到煤矿上班,他被分配到综采队。凭着一股“专劲”,仅2年时间,他从什么都不会成长为技术骨干,连续几年都是矿技术比武状元,2个采煤队争着要他。从此,他的人生似乎“开挂”:2010年当上副班长,半年后当上班长,54天后当上采煤队副队长,2年后当上采煤队队长。

2015年,葛敬民经历了“去产能”,从艾友矿分流到阜新矿业集团恒大矿,不久被调到安装队当队长。

安装队的主要工作是井下安装撤除,当时作业基本全靠人工。葛敬民整天琢磨怎么改进工艺。他说:“生活都奔小康了,工作也得奔小康呀。”

现在,安装队人员作业已用上了可360度转向的新型液压叉车,安全高效省力。他们还搞了很多小改小革。葛敬民一心想着:“好好努力,让工友们都安全,都有好日子过。”

◆于宝民的“矿二代”之路

早上六点半,于宝民穿戴整齐准时下楼,开着私家车,行驶半小时,抵达阜新矿业集团恒大矿开始上班。

今年43岁的于宝民是恒大矿运转队队长。自从他到恒大矿上班,早上五点半出门,雷打不动。很多人觉得辛苦,但他认为自己比父亲幸福多了。

于宝民的父亲于廷和,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了当时的阜新矿务局清河门矿。“一张煤票诱惑我们举家从义县搬到了离清河门矿更近的高台子。”这是于宝民当年对矿区的最初印象。每天早上,父亲五点左右就出门,骑行20多公里到矿上,晚上再骑回家,风雨无阻,一直到退休。

作为“矿二代”,于宝民对矿区有感情。“从我的父亲、岳父岳母,到哥哥姐姐、我爱人,一大家子都是矿区人。”于宝民言语间很自豪。

父亲担任矿车队副队长时,车队的年轻人爱到于宝民家里来,鼓捣一些设备。那时,于宝民就对那些设备零件产生了兴趣。大学时,他选择了矿山机电专业,毕业后进矿区,现在恒大矿工作已经5年了。

从小在矿区长大,他理解矿工辛苦,一直都在技术革新上努力着:从29岁考取安全工程师资格到37岁评上高级职称,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认为,这其中有自己努力的原因,更是因为赶上了煤矿智能化好时代。

◆李云峰的“驻外”生涯

今年46岁的李云峰,身上有很多光环:阜新矿业集团“最美员工”,阜新市科学委员会首届职工创新大赛“创新标兵”,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能源控股集团劳模……同事们说:“李哥配得上这些荣誉!”

2005年,李云峰所在的阜新矿业集团机械制造公司中标神华准格尔公司世界最大吊斗铲的安装工程。他作为项目电气总工长,代表企业开始了第一次远征。这项工程干了3年,李云峰带领团队为企业挣回千万元。

此后,李云峰成了常年驻扎在外的“老户”,10多年来每年在家时间只有10多天。“我挺愧对家里人的,这么多年就在家过了4个春节,孩子上学,我一天都没接送过。家里的事和照顾老人全靠我爱人,我娶了个和母亲一样深明大义的媳妇。”李云峰说。

李云峰的父亲李井福,19岁就扎根矿山,连续在异地工作25年,一年在家呆不上几天,有时两三年才能回家探次亲。李云峰的母亲为了支持父亲工作,一手撑起了这个家。

父子两代人都把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祖国的煤矿建设。李云峰从参加工作开始,就立志向父亲学习。他刻苦钻研技术,参与世界最大吊斗铲安装得到外国技术专家赞赏;第一次自主调试S120系统的WK—35电铲……

“父亲那代人讲的是奉献精神,生活水平无法与现在相比。作为新时代的矿山人,我们各方面更好了,只有加倍努力,让家园更美丽。”李云峰说。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阜新矿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