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碳中和”的挑战:石油时代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碳中和”的挑战:石油时代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2020-12-20 13:37: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冉泽  

这已经是人类第N次期待石油时代结束了。但是从历史来看,从来没有实现过。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和很多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石油这种化石能源再次被人们“盯上了”。

上个世纪曾经流行过“石油峰值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石油有一天会开采完。在当时这种思潮下,很多电影都在设想没有石油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记着一部美国老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首先是一个远镜头,一群留着胡子的猛男骑着哈雷摩托车,很是拉风,当镜头拉近并移至脚部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脚蹬的自行车——因为“未来”没有石油。

图1:世界知名的美国地质学家Hubbert1956年画的石油峰值图

(看到这张图,我陷入了沉思)

现在石油产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上个世纪的“石油峰值理论”破产了,石油不但没有枯竭,反而多得用不了了,多到“地球已被淹没在石油里”。当供大于求时,就有了后来数次国际油价的暴跌。当疫情加重了石油市场的这种供大于求时,人类历史上就发生了前所未有、闻所未闻但貌似又“情有可原”的负油价。

上个世纪的石油峰值理论破产了,后来很多预测石油时代结束的观点也被打脸了。2003年10月25日出版的《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是《石油时代的结束(TheendoftheOilAge)》,荒凉的土地上立着两个显得很突兀的、有些锈迹的、破败的加油机,很有视觉冲击力——可惜除了视觉冲击力,它预测的情景并没有发生。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石油供给和消费是涨多跌少,涨是主流,涨成了一条大于15度角的斜线。正是因为当时的观点被打脸了,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放在17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时。

图2:2003年10月25日《经济学人》封面

图3:世界石油供应和消费(1971-2019)

说明:浅蓝色曲线为供应,深蓝色为消费,绿色柱子为供应和消费之差(多数年份为供大于求)。

来源:国际能源署(IEA)

当然,这么多年过去了,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急剧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这个逻辑已经不是纸上谈兵了,这已经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现在再预测石油峰值(石油消费峰值)貌似成功的概率会高一些。

但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交通领域可能会少用一些石油,但是现代生活已经离不开石油——除非你想过农业社会的生活。

在交通领域中作为燃料烧掉的石油在石油消费中的占比不到50%,石油消费的另一半多是用在了化工等领域。下面的图进行了很好的梳理。

图4:石油在交通燃料之外的广泛应用

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医药、化妆品、塑料、合成橡胶、清洁剂、沥青等。未来汽车可能不需要石油,但是道路还是需要石油!

具体的应用有:衣料、太阳镜、护肤品、口红、香皂、洗发水、香水、除臭剂、染发剂、假发、美甲油等。对的,你没有看错,如果要淘汰石油,爱美的女性首先不答应。不只女性,爱美的人都不会答应。

这只是我是有选择性地挑了一些产品。就想一点,现在塑料和橡胶的应用有多广泛:汽车的车体(部分)、医疗上的注射器、药物的容器、水管、一次性饭盒、还有一些离不开的生活用品。可以说现代生活基本上就是建立在石油工业的基础上的。

从这个角度看,石油时代永远不可能结束。作为交通燃料的部分可能会少一些,但是其他领域消费的部分就不一定了。

所以,现代社会的碳排放(以及其他的一些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是躲不开的。我们且不说这些石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就是从它们的归宿去看,很多最后还是在垃圾发电厂被烧掉了(塑料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这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碳排放。当然,现在很多国家也只是提“碳中和”,这种情景还是允许碳排放的,一些学术界提出的全社会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还是有些过于激进了。

结语

在石油工业基础上建立起的现代社会要脱碳,是有一点“釜底抽薪”的感觉,“薪”没了,“釜”可能也就凉了。这个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这里的度一定要掌握好。

莫说石油,就是煤炭,如果在去煤的道路上走得太急了,也容易扯到裆。我们已经看到了。

(冉泽)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碳中和”,石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