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共进口煤炭5.42亿吨,同比增长14.4%;其中,进口动力煤达到3.51亿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海运进口煤炭4.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9%,占总进口量的79.3%。今年,全球煤炭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煤炭贸易商产生深远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一定的机遇。2024年,我国进口煤约增加了七千万吨,大部分是挤占环渤海港口的增量和存量,平抑了港口煤价,促使国内煤价涨少跌多,市场趋向稳定。
进口煤是我国煤炭市场的重要补充,去年,我国进口煤达到5.42亿吨,其中的79.3%直接和间接运往我国沿海地区。短短三年时间,我国进口煤从2.93亿吨增加至5.4亿吨,几乎翻了一番,进口煤增量相当于新增了一个秦皇岛港和国投京唐港的合计运量。对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我国而言,节省了国内煤炭资源,还降低了电力、钢铁、建材等耗煤行业采购和用煤成本。2021—2022年,我国港口煤价频创新高,最高时一度飙升至2600元/吨。为平抑国内煤价,增加市场供应,我国通过恢复澳煤,扩大俄煤,稳定印尼煤,并新增哥煤等方式,煤炭进口出现暴增。由于进口煤采购成本低,海运费也相对低廉,到岸价远远低于国内煤炭价格,有效平抑了国内煤炭价格。同时,倒逼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也为国内煤炭生产和运输企业减轻了压力。从更高层面讲,拓展了我国采购渠道,增加了能源战略储备。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也促进了国际煤炭市场的活跃,为煤炭出口国增加更大的商机。数据显示,2023、2024年,我国煤炭进口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
展望未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进口面临一定不确定性。首先,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复苏和工业生产的加速,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进口煤和国内煤炭需求将双双增加,带动国际和国内市场活跃度提高。其次,国内煤炭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和环保政策收紧,促使国内煤炭生产增量有限,这也为我国继续大量增加进口奠定基础。再次,今年,我国内贸市场将保持供应宽松态势,价格重心大概率继续下移;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进口煤占到全球煤炭贸易的35%,国内煤价回落,会倒逼进口煤价格跟随降价。第四,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煤炭加征15%关税;此前,中国进口美国煤炭进口关税为3%,而加征关税后煤炭进口关税达到18%,进口动力煤和炼焦煤成本将分别提高103、188元/吨。这一举措增加国内贸易商进口成本,市场参与者寻求替代煤种的情绪上扬。
去年至今,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如:通货膨胀加剧、高失业率以及供应链中断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对整体经济形势带来一定影响。国际煤炭市场呈宽松态势,大量的富余的出口产能和优质的货源将抛售至我国,限制了国内煤炭价格的上行。价格优势之下,沿海地区将继续保持对进口煤的采购热情,促使煤炭进口量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此外,从国际市场上看,今年,海运市场仍将保持宽松化。一方面,主要煤炭出口国煤炭外销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国等均有增加出口的诉求,以及优惠政策。为保障进口煤的稳定供应,我国沿海电厂更多的采取签订长协等方式,有利于增加进口。另一方面,考虑到今年国内市场供需宽松或供强需弱的局面,国内煤价的重心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因此,实际进口量还要看内外贸市场的博弈,以及今年我国沿海地区煤炭需求的旺盛还是萎缩。毕竟解决我国包括我国沿海地区煤炭需求,主要仍依赖国内煤炭生产企业,而进口更多的是作为边际增量来调节国内供需平衡的一个杠杆。
今年,海外煤炭供需宽松化下,进口煤供给有望保持充足,这给煤炭进口量能够维持高位提供了先决条件。预计我国进口煤数量会保持在单月进口4500-5000万吨,预计今年,我国进口煤数量将达到5.4-6亿吨。首先,尽管短时间内,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地位不变,但煤炭毕竟是不可再生的,考虑到战略储备,以及要应对潜在能源,扩大进口的政策大概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其次,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正处转型升级过程,进口煤可以补足国内的市场需求,也可以给国内煤炭生产企业创造更多的时间来加快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煤炭采购的多元化,海运进口煤数量占海上调入煤炭总量的35%,造成国内铁路、港口、船运等行业无法实现满负荷运转,设备设施利用率下降;但国内富余的煤炭运能不要荒废,要储存起来,来应对不断增长的煤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