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25国际能源创新大会圆满举行 共探全球能源转型新路径

2025-05-20 16:55:00 大众新闻
2025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能源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成都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国际能源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能源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能源创新发展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能源学会秘书长张秀龙主持开幕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张志军、国际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陈清泉、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韩布兴先后致辞,强调能源创新对全球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
 
 

 
中国能源学会秘书长张秀龙主持开幕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张志军致辞,他强调科技创新是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促进会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资源,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能源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际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陈清泉在致辞中,从国际视野出发,分析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他表示,能源与环境问题紧密相连,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能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韩布兴则结合我国能源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他呼吁产学研各界携手共进,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推动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 “双碳” 目标贡献力量。
 
 
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心主任陈林主持。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乌克兰科学院院士 Igor Pioro 以《Current status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the world》为题,全面梳理了全球电力生产格局。他指出,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攀升,但传统火电仍占据重要地位。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与案例分析,揭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力结构的特点与差异,为各国优化能源布局、制定科学的电力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聚焦《绿色化学与碳中和》。他强调,绿色化学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技术支撑。在报告中,韩布兴深入介绍了绿色化学在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与应用前景。他提出,通过绿色化学技术,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推动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带来《煤炭绿色创新发展前瞻》报告。面对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吴吟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路径,包括煤炭洗选、煤电超低排放、煤基多联产、CCUS等。他认为,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煤炭行业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总经济师张晓辉以《绿色转型中的中小企业》为主题,关注到中小企业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与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等问题。报告中,张晓辉分享了促进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案例,强调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作、技术帮扶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国家紫褒绶章获得者 Shigenao Maruyama 的报告《CO2 Energy Systems to Reduce Global Warming》,深入探讨了二氧化碳能源系统在应对全球变暖中的潜力。他提出,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开发新型二氧化碳能源系统,能够实现碳减排与能源生产的双重目标。报告中,Maruyama 展示了其团队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碳减排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吕坚带来《绿色能源发展新进展:原理、工艺与应用示范》。他全面介绍了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绿色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突破。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吕坚详细阐述了绿色能源在工艺创新、成本降低特别是制绿氢和氢燃料电池的低价超高效图灵催化剂、效率提升特别是太阳能电池水电联制等方面的进展,并分享了多个成功的应用示范案例,为推动绿色能源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球能源转型与创新趋势” 圆桌对话由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卫民主持。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云峰提出,地热资源作为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具有巨大潜力。该院自主创新东部地热勘查技术体系,突破传统勘查局限,利用高精度电、磁、震、钻、取联合勘查技术与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地热资源勘查成功率提升30% 以上,目前已在胶东半岛、黄淮海平原等多个区域成功实施地热供暖、温泉疗养、特色农产、高效养殖、热电转换项目,服务超百万家庭,年替代标煤超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40万吨。未来,该院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地热资源综合勘查开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地热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助力构建“地热+”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江苏华镁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美宗表示,镁基储氢材料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构建了从高性能储氢材料生产到储氢系统集成的产业链体系,并在国内外多种场景得到应用验证。目前已经与多家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助力提升新能源消纳与存储能力。尹董事长还表示,能源革命不是技术的独舞,而是要素的重组;氢能产业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生态;华镁时代愿以“材料为锚”,与各方共绘氢能产业发展蓝图。
 
中天同圆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廷指出,中天同圆以 “未来的能源是种出来的” 为发展理念,聚焦生物质能“收储运加—产供销—电醇热”全产业链与多能协同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超低能耗生物质颗粒成型机等装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在火电厂掺烧节能降碳,电力调峰、绿色甲醇制备、供热及蒸汽等领域的低碳转型。同时,公司创新 “光伏 + 生物质” 模式,在农村能源合作站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改造中构建零碳能源系统,助力乡村振兴与火电行业节能降碳。未来将依托多元化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展生物质能与太阳能的协同创新及多能协同利用,为推进能源革命和 “双碳” 目标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永亮提出:当前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360亿吨,其中中国占比显著,这就好比大家去餐厅消费美食,加工菜肴是需要能源的,如果把其中的碳排放都算在厨师头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此,要高度关注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承担了大量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制造工作,众多产品最终销往海外消费。基于 “谁消费谁承担” 的碳排放责任划分原则,这些在华生产却服务于境外消费需求的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不应全部由中国承担。在探讨全球碳减排责任分配时,需充分考量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价值链关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机制,避免因 “生产端” 单一核算模式导致的责任错配,推动全球碳治理体系向科学化、公平化、合理化方向健康发展。
 
北京兴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法人荣国光在论坛中指出,作为支撑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技术引擎,新材料研发正引领产业变革新范式。公司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纳米材料体系,通过高能量密度特性及释能方式的精准调控,成功突破动力电池、推进剂及储氢等多元场景的应用瓶颈。目前该项技术已为行业客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能效跃升与运营成本结构性优化。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佘远斌及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张国书共同主持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林带来《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能源动力循环0到1创新》,分享该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日本同志社大学、日本工程院院士 Hiroshi Yamaguchi 以《CO2 Dry ice for Refrigeration and Power System》为题,探索二氧化碳干冰在制冷与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卫民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绿色智造与清洁能源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彭强讲解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高效器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金辉阐述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生物质固碳及环境修复技术;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党委书记张云峰分享东部地热勘查技术创新成果;日本东北大学教授 Takaaki Tomai 探讨亚临界流体中的电化学在碳中和化学工业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级教授、俄罗斯双院院士蒋官澄则带来智能钻完井液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构方案。
 
 
此次大会搭建起国际化、高规格的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为全球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及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未来,各主办单位将深化合作,持续推动能源领域交流,全力助力全球能源转型目标达成。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2025国际能源创新大会,全球能源转型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