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而行,工业经济交出亮眼“期中卷”

2025-08-14 09:15:31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丰静  

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居全国第7位——

向“新”而行,工业经济交出亮眼“期中卷”

在风浪中锚定航向,在创新中加速前行,我省工业经济交出亮眼“期中卷”。

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并领跑中部和长三角地区,继续保持“快于全国、领跑区域”的速度优势,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向优。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省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坚定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战略成果。

整体态势:有速度更有质量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全省首款绳驱S1机器人亮相展区。其流畅地完成抓取、传递等一系列精细动作,吸引众多观众驻足。具身智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是我省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上半年,我省工业经济在承压前行中,呈现出结构优化的鲜明特征。

从规模看,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以8.4%的增速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稳健态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以10.4%的增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主引擎”。

从增长面看,工业增长基础广泛扎实。上半年,我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8%;规模以上工业434种产品中,228种产量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2.5%,其中,增幅超30%的51种,超50%的31种,有16种产品产量实现成倍跃升。

不同所有制主体百花齐放。股份制企业增长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7%,私营企业增长6.7%,共同构筑了多元共生、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

工业机器人产量飙升93.3%,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1.5%,集成电路增长9.9%,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3%,配套产品充电桩产量增长1.2倍,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增长10%,这些数据正加速锻造“安徽制造”的新名片。

基本面稳健向好的同时,两组关键数据揭示了我省制造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质变。

一组数据,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亮眼表现: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6%,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突破40%,彰显了创新驱动对产业升级的强劲引领作用。

另一组数据,则是装备制造业的有力支撑:上半年,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7%,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已由2020年的33.5%,提高到2024年的42.4%,今年上半年提高至43.8%;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也由2020年的7.8%,提高到目前的11.1%。

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装备制造业支撑有力,消费品制造业稳定增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两新”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延续了安徽工业经济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

突出亮点:跻身“汽车第一省”

8月2日,江淮汽车携手华为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67天大定突破10000台。这一数据一经发布,瞬间点燃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讨论热度。作为百万级新能源旗舰轿车,尊界S800的表现刷新了国产高端车型的销量纪录,标志着中国品牌在超豪华车领域打破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

汽车产业是今年上半年安徽工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8月7日,安徽省汽车办公布最新数据,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在很多产业观察者看来,面对激烈的产业竞合形势,安徽跻身“汽车第一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一历史性超越,虽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我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坚定布局、持续深耕、厚积薄发。

在整车制造领域,我省在大力发展奇瑞、江淮等本土整车品牌的同时,自2020年以来,先后与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链主”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目前已集聚7家整车企业。

整车之外,安徽以全省“一盘棋”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的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完善汽车产业生态链条。

在亳州,亳芜园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园项目于4月实现首台Mini卡整车下线,从开工到整车落地仅用时60天。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规划年产1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焊装、总装等核心车间已建成,冲压和涂装车间预计于今年12月投产。

在蚌埠,怀远县奥普汽车年产200万套汽车制动器总成和100万套真空助力器、固镇县浩晟智能车载玻璃盖板系列产品等项目加快建设,不断壮大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

在宁国,以中鼎、保隆等7家龙头企业为“群主”,桑尼泰克、宏宇铝业等58家亿元企业为骨干,56家规上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安徽省三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正向着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目标迈进。上半年,该集群实现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8.2%。

龙头引领,多点开花,我省引育汽车产业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形成了“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条。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下半场,我省成立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支持奇瑞集团牵头建设“开阳实验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前瞻技术布局。

汽车产业不仅成为我省工业增长的“火车头”,更以“新三样”身份拉动外贸升级——上半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1.9%,其中汽车出口增长23%。

下步看点:完善科创生态

奇瑞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48%以上的全球最高热效率;蔚来ET9搭载17项全球首发技术和52项同级领先技术;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上半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国元证券研究所负责人汤静文分析,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积极发展,这一特点尤为显著。

创新动能的加速释放,为我省工业注入了“稳”的定力与“进”的锐气。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我省工业正朝着更智能、更绿色、更具竞争力的方向稳步前行。

上半年,我省在智能化方面,规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绿色化方面,规上高耗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2%,占规上工业比重23.1%、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6%。

“我们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实施‘追求卓越品质 打造工业精品行动方案’,梯次培育‘省级新产品—三首产品—工业精品—标志性产品’,推动构建‘研发—产品—推广应用’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省工信厅厅长冯克金表示,“十四五”以来,我省已累计培育省级新产品2940项、“三首”产品1676个、工业精品477项、标志性产品30项。

聚焦智改数转,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我省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今年将实现全省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行业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两个“全覆盖”。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或项目签订合同金额1448亿元,为1226个项目发放贷款616亿元,贷款金额位居全国前列。当前,我省正抢抓新一轮产业并购重组机遇,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跃迁升级。“我省丰富科创‘打法’,持续构建完善创新生态,工业经济将有力承担起未来高质量发展‘压舱石’的重任。”汤静文表示。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工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