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光伏行业持续面临严峻挑战,多家企业因经营困难被迫停产放假。江苏某某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12日发布全员放假通知,职工薪资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二档(2260元/月)发放,复工时间未定。
涉事公司为成立于2023年,国资背景。由国有控股公司全资成立,业务范围涵盖HJT、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开发应用与产品规模化生产。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计划在当地高新区投资超过50亿元建设多个项目。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江苏已有多家光伏企业宣布停工或延长假期,部分企业甚至裁员。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光伏行业的深层次困境。
1、某某光电:受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及市场不确定性加强的影响,该公司5GW PERC电池产能和某某基地7.5GW TOPCon电池产能处于停产阶段。
2、某某股份:自2025年3月1日起对其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实施临时停工停产,并对核心生产设备进行全面大型检修工作,预计停产时间不超过3个月。其10GW TOPCon电池项目已于2025年3月2日停产,16GW TOPCon电池项目于2024年11月停工。
3、江苏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延长某基地假期,由原计划2024年12月16日-2025年2月28日,延长至2025年6月30日,放假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4、 某某绿能:有报道称,其在马来西亚的组件厂开始逐步关停,越南电池片工厂的五条产线也已全部停工。公司表示是因持续推动全球基地工厂的数字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出现不同区域基地的生产计划调整。
产能过剩与价格战
2023年至2024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快速扩张,全球多晶硅、组件产能分别达210万吨和920GW,远超市场需求(约430GW-470GW),导致价格暴跌。2024年多晶硅价格跌幅达39%,硅片、组件价格跌幅分别超50%和30%,企业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2025年一季度,隆基、晶科等头部企业合计亏损超57亿元,中小型企业生存压力更大。
技术迭代与资产减值压力
N型电池(如TOPCon、HJT)逐步取代传统PERC技术,企业需淘汰旧产能并投入新技术研发,导致资产减值风险加剧。例如,隆基因PERC产能占比过高,2024年计提大额减值准备,直接拖累利润。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国内电价政策调整:分时电价政策及电力市场化交易比例提高,拉低光伏上网电价,西北省份光伏项目收益率骤降,央国企暂停相关投资。
国际贸易壁垒: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加征最高271%关税,间接打击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