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储能
  • 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 ,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 ,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2025-05-28 08:51:08 中国制造

5月26日,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专班第一次会议召开,部署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如何进一步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工作,成为业界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退役潮来临 新能源动力电池何去何从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自2016年起,乘用车制造商须为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如今,伴随“八年之约”陆续到期,大量动力电池将陆续过保,面临退役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居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伴随时间推移,将有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开始步入退役周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104万吨,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或达到350万吨。如何处理这些退役电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

退役动力电池 是“环境风险”也是“资源红利”

急速增长的新能源车市场,带来动力电池批量退役的巨大压力。大量的动力电池退役,首先要考虑的是环保压力,因为电池中的重金属、电解液溶质、有机溶剂等都具有污染性。一块20克重的手机电池足以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而每块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重达数百公斤,可能对环境带来更大威胁。

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李子卓表示,锂离子电池所包含的主要污染物为其正极材料及电解液,其中在正极材料中,三元正极中的钴元素为有毒物质,同时镍、锰等金属元素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在电解液中,目前常用的电解液六氟磷酸锂在遇水后会产生氯化氢物质,造成环境污染,且有机溶剂中的DMC也对环境有害。因此对于退役电池如果不做回收处理则将引发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但从再生资源利用的角度看,一些退役动力电池虽然无法继续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但经过检测和修复后,可应用于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实现梯次利用。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再生利用,既是消除安全隐患、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有效途径。如我国锂、钴、镍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高,严重依赖进口,通过回收退役动力电池获取这些金属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压力,降低生产成本。

政策持续完善 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建设

为了解决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完善政策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快。

2024年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旨在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行为,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态势。

《规范》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管理要求进行了细化,并明确强化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责任。在梯次利用方面,规范对电池的检测、分选、重组等环节提出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要求,确保梯次利用的电池安全可靠;在再生利用方面,对金属提取工艺、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式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方案》提出围绕全链条管理,以数字化技术、法治化建设、标准化引领等手段破解行业难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绿色闭环”。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就像给动力电池安装了“数字身份证”,通过这个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有效管理电池的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情况,从而避免非法回收和资源浪费。

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产业各方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推动中国从新能源汽车大国加快走向新能源汽车强国。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