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施耐德电气在四川雅安发布了其最新一代面向中国市场打造的数字化产品——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其意在通过全面软件化能力,捕捉数据价值、提升客户黏性,并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新软件的亮相,标志着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软件发展路径上的再一次“进阶”:从功能模块式的软件工具,进化为行业级、平台化、AI原生的操作系统。它标志着施耐德电气从一个“智能配电设备供应商”,全面迈向“软件定义能源管理”的新时代。
软件化,从功能工具到运营伙伴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全球能源结构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调整。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供应全球一半电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高比例并网以及电气化率的提升,正在让传统电力系统承压。与此同时,各国相继出台的双碳目标政策,使企业用能结构、能效管理能力成为竞争新门槛。在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数字化、软件化已经成为能效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而用户对能效管理软件的认知,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在传统行业中,人们对软件的认知,常常只停留在功能的丰富和性能的卓越。但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效业务智能配电和电能管理市场部负责人陆瑨认为:“软件真正的价值,是把我们每一个独立的电气设备、每一个分散的传感器,连接成一个有逻辑、有协同的整体。”这也就意味着,软件已经不再是设备的附属品,而是业务运营的平台中心。
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效业务智能配电和电能管理市场部负责人陆瑨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能效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整合开关、断路器、变压器、空调、UPS等设备,将其统一纳入数据模型;而且还能够打通暖通空调、电力、环境、安防等系统,通过协议整合为“统一视图”。与此同时,还需连接不同的企业角色,将运维工程师、碳管理员、IT集成商串联入统一平台。而这,就是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数字化、软件化的基本逻辑所在:通过数据模型的统一、协议接口标准化、算法场景重构,将原本的“电气部件集成”,升级为“系统智能协同”。
基于对能效管理软件能力的重新定义,用户对其价值和作用也给予了更高的期待:用户不再满足于单纯获取数据,而是期待通过软件获得策略指导、运营支撑与绩效提升。“大家开始更关注系统是不是能7×24小时运行,是不是能应对突发故障,能不能为后续的算力增长预留空间。”陆瑨指出:软件已经成为用户运营思维的一部分。
从硬件比拼到软件生态竞争,从功能工具到运营伙伴,能效管理软件化的趋势的不断深化,事实上带来的是产业领域竞争维度的重构。
应该说,从智能断路器到操作系统,从SCADA到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从配电间到数据中心,施耐德电气的软件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能源管理行业的数字化路径。在这个路径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硬件依旧重要,但软件正在成为“差异化竞争力的真正载体”。
从设备供应商到数据赋能者
事实上,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 电力综合运营系统并非施耐德电气软件化探索的起点。自2017年提出 EcoStruxure™ 物联网架构后,施耐德电气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软件能力建设。2021年,其在中国成立软件研发中心,将本土创新提至战略高度。2024年,软件“融平台”发布,整合公司在能效、配电、能碳管理等领域的软件资产,构建多层级、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软件能力底座。
“很多人还认为我们是提供断路器等产品为主的硬件公司,但事实上,我们的软件平台每天在中国成千上万个关键场景中运行。”陆瑨如是说。
从施耐德电气提供的资料中描述:新一代 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集成 AI 运维、能碳管理、数字孪生、微网管理等多维功能,覆盖中低压配电、微电网、综合能源管理等场景。系统具备微秒级波形分析、毫秒级事件记录、秒级趋势分析和分钟级数据持久化能力,可支撑海量数据实时监测、故障溯源与模型训练。与此同时,系统还具备集群超百万点的弹性承载能力,可兼容Windows、银河麒麟、OpenEuler等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多级权限、负载冗余与双活架构,形成适应关键电力场景的“数字肌理”。
因此,从技术和产品层面看, 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与传统 SCADA 系统相比,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传统的SCADA系统,更多强调对数据的采集与监控,主要服务于传统的电力运行,确保系统可靠性。但是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客户在数字化转型后,以数据为驱动、以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为建设目标;用户越来越关注系统的多维要素,需要覆盖建设、运营到持续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应用。”陆瑨强调:“对于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而言,传统SCADA只是能力的一部分,除了SCADA的能力以外,其还有能碳管理、运营效率提升的能力。而且除了能够覆盖电力系统以外,暖通空调、环境……也是它能够实现一体化监控的范围。”因此,在拥有了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以后,“一位数据中心的工程师,不再只是值守报警器,而是能依靠系统中的AI助手,实时获得运维建议。”
说到AI,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的一大亮点在于对 AI 技术的深度集成。众所周知,所谓“AI原生”,并不意味着为软件加几个算法模块,它背后的含义是:把经验数字化,把决策流程化,把协同结构化。
根据施耐德电气提供的资料,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原生搭载 AI Agent,可在数据中心等关键场景下实时辅助运维人员决策,降低对资深工程师的依赖。
“我们的系统里内嵌AI Agent,它就像一个值班专家”陆瑨介绍说:在预防性维护领域,系统内置老化算法、温升算法,可实时监控关键电气设备状态,进行寿命评估与风险预警。这些 AI 算法帮助用户提前规避重大隐患,提升系统整体稳定性与可靠性。“当系统出现某类异常时,AI Agent 可以实时给出故障可能原因、排查步骤,并对关联设备提供运维建议。这相当于一个7×24小时的专家团队在现场支持。”他说。
“比如我们服务的数据中心,柜体内GPU密度上升,散热压力极高,这时候AI就会基于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模型,判断是否可能发生局部过热,提前告警。”陆瑨举例说,在高密度数据中心场景,AI不仅能识别热失控预警,还能结合历史模式、器件寿命、负载节奏等因素“个性化推荐”维护策略。因此可以说,其第一次将“人经验”通过AI模型转化为“系统默认”——这是真正意义上服务运维的AI,标志着工业运维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再走向“智能驱动”。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施耐德电气看来,AI 也是将软件从“系统”变成“伙伴”最关键的技术之一:能效管理的未来是软件化,而软件价值的体现,则来源于AI。
“AI就是软件。”陆瑨说。
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战略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施耐德电气并非唯一押注软件化转型的能源企业,事实上市场上不仅跨国厂商在纷纷加速布局数字能源管理市场,推出各自集成AI、大数据的管理平台,而且中国本土企业也在迅速崛起。这就意味着,实际上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着包括技术、价格、服务响应、国产化支持等诸多方面严峻的挑战。
陆瑨在多次采访中反复提及“中国中心”战略,并明确表示:“我们开发的新系统既要适配全球主流软件生态,也必须融入国产IT生态,为中国客户多样化需求提供支持。”
而事实上,本次发布的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就是施耐德电气技术本地化创新中心开发,且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一款软件。陆瑨在采访中指出:“今天很多全球数据中心背后,其实已经有中国的方案商、EPC、运维企业在服务。我们这个软件,从架构设计开始就是‘立足中国,放眼全球’。”
从某种角度上看,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也许并非是一次简单的“中文软件出口”,而是构建一种“源自中国市场经验”的全球通用架构。例如,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支持中国主流数据库、适配国产操作系统,完成公安部等保测试,同时也具备国际标准如IEC 62443-4-1/4-2的认证能力。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能在中国深圳的数据中心里稳定运行,也能在新加坡、德国甚至中东的项目里复制交付的系统。”陆瑨说。
结语
施耐德电气的软件化转型正处于关键窗口期。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电力综合运营系统 的发布,表面上是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本质上是公司试图以软件和数据构建新型商业护城河的战略体现。
从硬件供应商到数字能源管理服务商,这条路径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在全球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稳固地位,取决于施耐德电气在软件能力、生态构建、客户价值兑现等多维度的持续突破。而这场转型的成败,也将直接决定未来全球能源管理领域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