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绿醇项目,卡在哪儿了?

2025-07-17 10:05:19 中国化工报   作者: 郁红  

规划轰轰烈烈 如今难以落地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规划、在建、投运绿色甲醇(下称绿醇)项目16个,产能合计超过118万吨/年。但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实际开工建设的并不多。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项目发展?又该如何破解?在7月3日—5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于安徽阜阳召开的2025年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上,《中国化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高成本成为重要掣肘 原料端市场端两头受限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金成表示,在《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产业政策的激励下,前几年绿醇项目在业内外广受追捧,但最近却有点儿“偃旗息鼓”的意味,多数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主要原因在于高成本,加上国内碳税较低,经济性不合算,无法被下游接受。”刘金成谈道,合理的绿醇价格应该是灰醇价格加上碳税,即2500~4000元(吨价,下同),但现在绿醇企业预期价格却高达7000~8000元。因此,除非灰醇成本或碳税大幅上涨,否则这一预期无法被下游接受。

据了解,全国规划、在建、投运的绿醇项目中,约一半选择了“生物质+绿氢”方案,其余的选择“二氧化碳(CO2)加氢制甲醇”和“煤化工补绿氢低碳甲醇”方案。刘金成分析指出,当前绿醇装置设备利用率低、投资巨大、财务成本过高是其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上游原料生物质如秸秆受作物生产季节性及收集储存不确定性影响,供应量及价格都难以确保稳定和合理。

上海泽玛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跃告诉记者,从原料端看,生物质原料多源于农业生产,存在季节性生产与持续性、稳定性供应之间的矛盾,当下国内尚未形成可用于工业生产的稳定原料供应体系;从市场端看,绿醇替代柴油的接受度存在地域差异性,推广受限于加注/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下游用户对绿醇的认知度和使用习惯。

“由于成本偏高,目前国际上一些原定掺烧或单烧绿醇的船只都有意改用液化天然气(LNG)。绿醇作为发展方向毋庸置疑,但如何推动其与现有甲醇、合成氨行业耦合,利用相关行业的经验和装备作为技术依托,去平复或适应绿电、绿氢供应的波动,避免不必要的储能和储氢投资,从而将绿醇成本真正降下来,是目前产业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刘金成说。

绿醇标准有待商榷 不应为“绿”而“绿”

刘金成进一步指出,目前业界对于绿醇的判断标准还有待商榷。

他谈道,国际上认可的生产绿醇的CO2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生物质,另一个是从空气中捕集。目前许多规划中的“CO2加氢制甲醇”项目为了验证工艺可行性,使用从空气中捕集的CO2。但在实际生产中使用从空气中捕集的CO2,可行性并不高。一来,原本空气中的CO2为ppm级,而工业副产CO2浓度大多在90%以上,甚至接近100%,将其排放到空气中稀释之后再捕集,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二来,捕集空气中CO2的成本要比捕集工业副产CO2高很多。

“我觉得产品是不是绿醇,应体现在碳税方面。如果你生产1吨甲醇排放2吨CO2,我生产1吨甲醇排放0.5吨CO2,我少缴1.5吨碳税就可以了,最终目的是减少碳排放。”刘金成表示,最终能够实现低成本生产绿醇的应该是现在的化肥、甲醇企业。这些企业对生产工艺掌握得比较好,也能较好地应对原料来源的波动。

刘金成强调:“要对‘绿’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绿醇、绿氨生产,应重点在更加有效、低成本地消纳绿电、绿氢方面发力。新能源发电应由保证消纳向市场化竞争上网转变,形成更加良性的竞争环境。这对于降低绿氢消耗的绿电成本是有利的,也能促进新能源发电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则认为,要尽量多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耦合,以避免电力波动幅度过大,也避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储能装置或储气装置等极端求“绿”的做法。

“想要生产绿醇,应该适当地应用煤气化技术,通过粉煤加压气化充分利用高含量一氧化碳,再补充绿氢生产甲醇,过程中不再生成CO2。”这位专家指出,“CO2加氢制甲醇”路线中,有1/3绿氢变成了水,造成极大浪费。他说:“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绿醇,也要遵守降碳、低能耗和低成本原则。现在绿醇的发展确实存在问题,热度也确实该降一降,不要为‘绿’而‘绿’。”

内外兼修协同作战 优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表示,绿醇产业想实现健康发展,要循序渐进、内外兼修。

一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应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在尝试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制备合成氨、甲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甲醇装置的耦合发展。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部分替代煤制氢、天然气制氢,或者工业捕集CO2与可再生能源制氢或副产氢生产甲醇等。

二要紧抓传统甲醇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合成氨、甲醇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如央企可以积极申请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为下一步生产绿醇做好准备。有上风光电条件的中型企业,要与企业的电力局域网相结合,以降低电力成本;没有上风光电条件的,可以与当地新能源企业合作,获取更便宜的电力。另外,合成氨、甲醇行业企业还要特别关注绿电指标的获取、新能源项目的资源储备等。

三要努力推动绿醇产业标准化建设。目前绿醇行业标准主要依赖于欧盟的法案和标准,我国在绿醇相关标准上还需要开展大量工作。绿醇是甲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发展路径,标准的制定和低碳醇的分级将为甲醇行业低碳发展提供指引。在这方面,氮肥协会于2023年11月7日启动了《绿色甲醇分级标准》团体标准的编制,并于2024年10月正式发布,目前处于试行阶段。

四是不断拓展下游应用范围。利用绿醇部分替代传统甲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推动绿醇应用落地,相关单位还要在燃烧技术攻关、关键装备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不断投入力量,为绿醇提供技术配套支撑。此外,还应重点拓展绿醇在化工原料领域的应用,积极探索采用绿醇作为化工原料生产绿色低碳化工产品和农业产品,以降低这些领域的碳排放。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绿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