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西安,氢力全开!

2025-07-30 09:52:56 西安晚报

7月25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19家中省市媒体记者走进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和经开区,深入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及入驻企业、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实地探访西安氢能产业全链条的创新实践。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西安氢能产业正凭借技术攻坚与场景拓展的双向发力,展现出蓬勃生长活力。从终端应用的便民探索,到核心部件的自主突破,再到关键材料的创新攻坚,本土氢能企业以点上突破带动全链条升级,逐步构建起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生态,共同勾勒出氢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如今,随着氢能与城市交通、应急救援、景区漫游等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未来能源”正加速走进现实。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西安正稳步向全国氢能产业集聚高地迈进,氢能产业已成为这座古都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氢能产业

成西安未来产业发展新名片

7月27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近年来坚持立足氢能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孵化招引氢燃料电池系统、制加氢装备头部企业,加速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已初步形成覆盖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据悉,氢能产业链是陕西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据测算,2024年全市氢能产业产值近3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引育落地氢能企业120余家,企业数量约占全省1/2,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不仅如此,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在光催化制氢、电解水制氢等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多个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西部材料、凯立新材料、泰金、菲尔特等为代表,以氢能关键材料研发与生产为切入点,我市已布局电解水制氢、甲醇重整制氢、氢燃料电池等领域,重点发展催化材料、金属氢化物材料、膜材料、碳基新材料、金属纤维扩散层材料等,长远布局纳米材料领域,在质子交换膜、催化材料、电极材料、扩散层等领域已具备产业化条件。

在成果转化方面,我市承担了科技部《面向重型载货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集成与控制》等重点研发项目,已在大功率燃料电池重卡集成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年产3000台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正式投产;石墨烯复合固态储氢材料产线建成投产;国内首套自主研发桌面式连续有机液体储氢与放氢装置拟于年底前正式投产;全国首台液氢无人机样机试制并进行测试;氢电绿色能源系统生产线及西北首条氢能风冷堆燃料电池全自动产线投产达效……

目前,西咸新区已建成年产3万吨的制氢装置;日加注量1200千克的长维加氢示范站二期建成投运;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建设完成。氢能运力平台实现市场化运营;全省首个PEM制氢—氢能热电联产示范项目落地投运。

从助力车到无人机

绿色能量绘就氢能生活图景

“这几辆‘电动车’长得挺可爱,是不是电动车?”在秦创原·氢合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智造创新产业园一期),刚走到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世盈创”)楼下,记者们就被停放的几辆两轮车吸引,纷纷围上前去。这些车身印着“小氢出行”的车辆,乍看与常见电动车别无二致,却藏着不一样的“能量密码”。

“这可不是普通电动车,也不是常见的共享单车,是我们研发的氢能助力车。”盛世盈创副总经理聂小确笑着解释,“最高时速25公里,10秒换个氢瓶就能跑80公里,冬天零下40℃也能稳稳启动。”说话间,记者们纷纷体验骑乘:跨上车座,轻转电门便平稳起步,转弯时没有普通电动车的滞涩感,刹车反应灵敏又柔和,骑行体验轻盈顺畅。

如今,这些氢能助力车已在1980泾造中心产业园、诗经里景区等多个场景投用。扫码骑行的游客、通勤的员工,让这些“绿色穿梭者”成了街头巷尾最鲜活的风景。“氢能车解决了‘续航焦虑’”,聂小确说,游客骑它逛完整个景区,氢瓶里的气还剩大半,成了深度体验文化景点的新选择。除了助力车,企业研发的氢能观光车、公交车等,也正加速走进更多生活场景。

作为西安本土成长起来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综合服务商,盛世盈创正让“氢”这种清洁能源,悄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台大型无人机前,聂小确细数着这项“空中利器”的过人之处:“我们自主攻克了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层等9项核心专利技术,有效提升了氢气利用率和疏水性能,让氢燃料电池转化效率最高达到60%。”他指着眼前的“空中能手”进一步介绍:“就拿续航来说,普通锂电池无人机最多飞30分钟,我们的氢能无人机能飞3到10小时。一般50公斤起飞重量的锂电无人机,续航只有十几分钟,我们的起步就是3小时,零下40℃的极寒天气里照样能长距离作业。”虽然氢燃料无人机造价略高,但续航带来的经济价值是传统机型的10倍,尤其适合长航时巡检、应急救灾等任务,极大拓展了无人机的应用边界。

谈及最新研发的产品,聂小确特意提到了一款“黑科技”:“我们研发的氢气泄漏检测变色胶带,就彻底改变了传统检测模式。以前户外检测氢气泄漏,得靠专业仪器来回奔波,现在只需要在管道接口处贴上它,一旦发生泄漏,胶带就会变色。”这项曾被日本企业垄断多年的技术,如今被该团队突破了卡脖子的瓶颈,产品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不仅解决了户外涉氢设备的检测难题,更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地上跑的“小氢出行”,到天上飞的氢能无人机,再到打破国外垄断的变色胶带,盛世盈创的“氢创新清单”越列越长。而这并非个例,在西安,越来越多像盛世盈创这样的企业正深耕氢能赛道,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终端场景应用,一条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园区里的通勤车、景区中的漫游工具、高空作业的无人机、守护安全的检测技术……绿色氢能正以可见可感的方式,融入城市的日常肌理。

从“一次握手”到“三代迭代”

院士领航破局写“氢”章

透过玻璃幕墙,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氢时代”)的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叠合着膜电极与双极板,氢燃料电池堆在传送带上缓缓成型。“这条西北首条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电堆产线,每台设备的参数里都藏着陶文铨院士团队的智慧。”旭氢时代研发总监代一帮说:“这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填补了陕西本土氢燃料电池堆生产的空白!”

2021年11月,旭氢时代在秦创原·氢合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智造创新产业园一期)注册成立时,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堆亟待破解的难题。作为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专攻氢燃料电池堆生产研发的子公司,他们深知氢燃料电池堆作为氢能车辆核心部件的重要性——氢能重型卡车近30%的成本都集中于此。可真要动手研发生产,从电堆的结构设计到具体的生产工艺,每个环节都像拦路虎。

正当企业一筹莫展之际,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伸出援手,帮助对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团队。这个在氢能领域深耕20多年的团队,手里握着的正是旭氢时代最急需的“技术火种”。

双方很快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院士团队专注基础研究和性能提升,旭氢时代则专攻成果产业化。这种分工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让科研与生产形成了闭环。2023年8月15日,“氢跃”一代堆发布,一举实现了陕西本土氢燃料电池堆生产及研发“零”的突破。“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型流场板设计,直接推动电堆效率跻身国内先进行列。”代一帮补充道。

在旭氢时代的产品展厅,三个不同型号的电堆样品像一串成长的脚印。“从一代堆75kW,到二代堆97kW,再到正在研发的三代堆150kW,每一步都离不开院士团队的帮助。”代一帮表示,自2023年11月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投产后,旭氢时代已完成一代堆工艺调试、试制试产,以及二代堆改造设备、调试工艺,可根据产品型号快速实现生产任务切换。最让人期待的三代堆,体积功率密度达到4.1kW/L,有望在年内项目结题,投产后每年可满足1000台氢能重卡的需求。

记者了解到,作为科创型企业,旭氢时代扎根西安的获得感满满。高校的人才宝库,秦创原的平台支撑,让技术攻关不再是孤军奋战;员工子女就学、住宿保障、厂房租金补贴等政策,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搞研发;入驻秦创原·氢合湾后,金融机构主动上门对接,更给发展添了底气。今年,陕西省氢能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在旭氢时代挂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位于泾河新城的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正成为氢能产业的“热带雨林”。已建成的氢燃料电池产业园里,45家签约企业中有30家深耕氢能领域,全省首个氢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氢能产业展示中心相继落地。随着在建的氢能汽车产业园逐步成型,这里正书写着给人无限遐想与期待的“氢”新篇章。

0.1毫米钛箔“点氢成金”

“西安方案”助力燃料电池降本延寿

“载重10公斤、续航2小时,这还只是35兆帕氢气罐的水平,换成70兆帕,能飞5小时,如果用液氢的话,续航按天算!”7月25日,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材料)联合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氢能事业部负责人李禹辰介绍氢能无人机时,语气中难掩自豪。

这架看似普通的无人机背后,藏着西安氢能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以钛材料为核心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破解了相关产品成本高、寿命短的行业难题。事实上,依托自身在稀有金属加工领域的优势,西部材料在氢能制取与应用的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钛材料重构氢能核心部件

7月25日,记者走进西部材料的生产车间,0.1毫米厚的钛箔材在流水线上轻盈流转。

西部材料氢能事业部箔材项目负责人师明杰负责钛及钛合金箔带材的新产品研发工作,他拿起一片钛箔解释道,钛的密度约4.5克/立方厘米,比不锈钢轻了约50%。相同电堆用钛双极板,无人机能多载约30%的货物,续航提升50%以上。

在制氢环节,西部材料的创新成效更为突出——针对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团队开发的冲压钛极板,用0.3-0.5毫米钛板替代传统2-3毫米厚的蚀刻钛板,材料成本直降约75%,在解决高质量钛基材和冲压工艺难题后,钛极板价格可降低90%以上,让核心部件价格“打一折”。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材料“三峰结构”复合气体扩散层,将钛粉末与纤维毡完美结合,既解决了传统材料“强度高则孔隙率低、传质效率高则易变形”的矛盾,又让电堆电流密度显著提升,使西部材料成为业内唯一能批量供应大尺寸微孔扩散层的企业。

记者了解到,AEM电解水是备受关注的前沿制氢技术。在这一领域,西部材料同样拿出了“西安方案”。西部材料电解水项目负责人高建平说:“这复合泡沫镍,用多孔传输层做功能层,普通泡沫镍做结构层,性能追平昂贵的镍毡,价格却降低近一半。”

从海绵钛到电堆

全产业链参与让成本瘦身更有底气

“国内氢燃料电池发展遇到的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领域,而且包括产业链协同。”在西部材料氢能委员会主任刘咏看来,行业痛点的根源,在于上下游“各管一段”。

西部材料的破局之道,是打通从海绵钛到氢燃料电池、电解水电堆核心零部件的全产业链。

刘咏自豪地说:“我们是全球唯一一家从海绵钛到钛的双极板,全流程自主可控的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事实证明,这种全链条参与,让成本控制有了更足的底气。

刘咏坦言:“我们在氢能源领域应用钛材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我们现在制定了很多标准。比如,氢燃料电池里使用钛材应该遵循的标准,甚至包括氢燃料电池的一些标准。标准制定完成后,钛材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氢能领域的各类产品中。”刘咏说。

目前,西部材料与下游各头部氢燃料电池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逐渐扩大双极板和气体扩散层等产品的规模。“十五五”期间,双极板产能规模计划达到1000万片,气体扩散层产能规模预计达到5万平方米。

从人才到技术

西安优势助力氢能产业“加速跑”

“陕西钛加工量占全国约60%,但长期‘两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在西部材料联合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氢能事业部负责人李禹辰看来,这曾是本地钛产业的痛点。

而氢能的兴起,让西安找到了破局的突破口。

当发现电解槽中约70%的成本来自钛部件时,西部材料毅然投入数千万元研发资金,依托西安人才密集、技术领先的特点,将钛加工优势延伸到氢能终端产品应用领域。

实验室里,西部材料研发工程师李士玲对钛双极板空冷电堆进行性能测试,她的工作目的是“让每克钛都能释放最大能量”。

李士玲告诉记者,钛双极板对氢燃料电池的促进作用显著,与石墨双极板相比,钛双极板能减轻电堆重量,提升储能续航能力,在车载使用中抗震能力更强,也更稳定。

目前,西部材料11位博士组成的氢能材料研发团队已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点:抗氢脆铂涂层技术,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铂层厚度,既降低成本又防钛板变形;新型钛合金材料让双极板冲压深度从0.35毫米提升到0.5毫米,让氢气传输效率更高……

这些突破,吸引多家本地企业合作,共同打造“西安造”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随着氢燃料电池的普及,我们相信,钛在双极板氢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规模将越来越大,成为西安钛材和氢能发展的关键纽带。”刘咏如是说。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西安,氢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