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包头市召开。
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在会上介绍说,2025年,全球GW级绿氢项目加速推进,已有16GW绿氢项目实现FID,中国、中东、拉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将引领GW级项目。
彭超才分析称,中东由于资源丰富及政府支持,进度较快;欧洲尽管有IPCEI等融资支持但目前FID进度缓慢,美国专注蓝氢,可能削弱其全球绿氢市场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据BNEF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解槽厂商产能将达105GW,超过绿氢项目需求量,存在产能过剩风险,电解槽制造商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全球公布的绿氢项目中仅6%确定了承购方,其中67%仍无具有约束力的采购买家,若绿氢项目经济效益未达预期,会面临延期或取消。”彭超才强调,当前绿氢项目面临下游承购商不明确及制造商产能过剩风险。
面对机遇与挑战,彭超才认为,应通过四个方面推动氢能产业应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政策驱动。例如国家战略规划、财政与金融工具、电价政策倾斜等顶层设计与市场激励。
二是产业链协同,优化储运与拓展应用场景。推广液氢或有机液体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降低储运损耗;建设输氢管道、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拓展氢能多元化场景应用,形成需求拉动。
三是材料创新,优化关键组件成本。催化剂、电极等关键材料创新;结构轻量化,降低材料成本;高密封性与耐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
四是系统优化,提升效率与规模化效应。规模化量产,降低生产成本;模块化设计,提升安装运维效率;智能控制算法优化系统运行,提升效率。
创新引领,蓄势赋能。阳光氢能以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技术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柔性制氢基于六大核心技术,三大核心设备,实现了制氢系统与风,光,储,网等多种能源形式及多种应用场景的柔性融合,构建了灵活、高效、友好的绿电制氢系统。”彭超才介绍说。
ALK技术创新方面,聚焦耐反向电流电极、自研催化剂,适配高电密运行的新型极板流场。开发新型高效密封材料,设计多重密封结构,保证电解槽安全稳定运行;整机与零部件刚强度仿真与优化,实现减重和性能有效平衡。同时,通过ECM整槽法拉第效率系统仿真计算,优化极板各流道结构尺寸、小室数量及碱液流量分配结构,提升电流效率。
PEM技术创新方面,则聚焦核心部件,其催化剂具有高耐阳极溶解、高电密高活性、抑制电化学溶解,质子交换膜具有超低内阻、高气阻隔膜、氢气消除能力,膜电极设计领先,具有低制造成本、长寿命等优势;此外,阳光氢能优化流场结构,整堆温度、压力分布更均匀。
此外,针对电解槽存在的状态“黑盒”、监控粗放、预警不足等问题,阳光氢能以“智能化”电解槽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景监控,实时掌控电解槽状态,多层级安全防控,智能分析、提前预警,并通过五维健康度分析,构建全方位评估体系。
“现在的电解槽存在状态黑盒,不知道里面怎么运行,无法监控到每小时的电压,缺少性能分析评估。能否提前进行预测非常关键。电解槽要实时、全面的安全防护管理,提升运维效率,实现运维的高效化、智能化。”彭超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