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河北:为风光资源装上 “数字引擎”

2025-08-27 09:15:49 中国气象局   作者: 作者:马洵 胡雪  

8月19日,在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大河乡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基地,高耸入云的大风车和一排排光伏发电板相映生辉。

通过风、光联合发电方式,冀北地区的风光资源正转化为“稳稳的绿电”,并入冀北电网。

在基地集中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紧紧盯着眼前的显示屏。屏幕里,各个场站发输变电设备状态和风速、气温、辐照度、发电量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

今年以来,河北省气象局通过与国网河北电力、冀北电力、国电投等公司合作,针对能源安全气象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发、运行机制建设、政策标准制定等环节,构建以优化气象能源数据供给为核心的气象数据助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场景,推进高质量气象数据要素全面融入能源供应链、产业链,打造可操作、能落地的能源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打基础 完善能源气象数据产品体系

今年,河北气象部门实时汇聚风光新能源企业自建160套测风设备、85套太阳辐射观测设备数据,共享国网河北电力、冀北电力自建的340套气象装置监测数据,并建立全省新能源场站、新能源发电量、电力线路和设施、三类产业与生活用电量等信息共享机制。

在张北县,每一个风力发电场、光伏电站都布设了气象要素观测设备,在天气雷达和风云气象卫星的加持下,张北地区每日的风、光变化被中国电科院(6.630, 0.00, 0.00%)张北试验基地尽收眼底。

放眼全省,近年来,气象与能源部门合作推动立体观测网络构建与数据融合,在丘陵、垭口、峡谷风道等典型微地形区域,建设气象观测设备,重点提升风速、降水等关键参数的立体监测能力。结合卫星、雷达、数值模式及地面气象站数据,双方构建三维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开展复杂地形下低空气象要素的网格化重构技术研究,形成动态实况数据产品库。

双方还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微地形气象智能订正技术研发,利用随机森林、卷积神经网络等模型,实现不同微地形条件下0—150米高度风速、湿度等要素的动态偏差校正,生成气象要素订正产品。

提能力 夯实能源服务数据支撑

“今年,省气象服务中心、国网河北电科院、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功率预测机器学习算法集群研发,形成可靠性进一步增强的组合功率预测方法。”省气象服务中心张金满说。

在河北华电冀北新能源公司,生技部主任高益坚盯着大屏幕,关注着实时更新的气象实况。“今年4月,张家口迎来持续大风天气,由于提前得到预警,我们及时调整了发电计划,并提前对设施进行了维护。”

高益坚口中的预警,正是气象部门针对影响输电线路及风、光发电的常见气象因素,结合需求研发的风险预警数据产品。

通过系统分析典型微地形条件下的风场特征,结合能源设备结构参数和特性,气象部门研发了适用于风机、光伏板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线路的风害预警算法。同时,建设了能源气象服务应用中试平台,接入能源和气象两部门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与算力支撑等技术,形成覆盖不同行政地域层级和不同发电、电网等企业层级的能源气象监测评估和预报预测服务能力。

针对河北部分地区气候特点,两部门还加强冰害风险预警数据产品研发,基于地面观测、探空数据及输电线路历史覆冰事件,分析冻雨、湿雪、雾凇等不同天气背景下的覆冰形成条件,确定关键气象参数的阈值范围,模拟太阳辐射、环境温度变化对覆冰厚度的影响。

优机制 强化能源气象数据管理

提升能源气象数据治理水平,强化能源气象数据安全管理,是气象数据助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

为此,河北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明确气象探测数据汇交治理的规范流程,强化数据产品研制的技术创新,推动加强气象、能源等各类数据的融合应用,构建完备且规范的能源气象监测、预报等数据产品体系,实现对数据要素市场、能源集团、电网公司和各级能源规划部门的整体支撑。

气象、能源两部门还将强化能源气象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数据管控等管理措施。推动能源行业气象探测、数据流通交易管理等领域的政策制定,编制风光电风险预警服务、风光电观测设备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标准,持续规范供给端气象数据流通,支撑数据规范供给。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河北 ,风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