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9万背后的“追根溯源”
“持家过日子,要会算账。”企业经营更是如此,电费支出作为降本增效的“重头戏”,如何精准管控?机电部门给出了答案。
走进调度室,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记录着水泵运行状态,依据电费计价规则和井下涌水量规律,该公司将“避峰填谷”细化到分钟。调整后,零点班谷电价时段满负荷运转6小时;早班平电价时段,根据水位灵活调配运行约4小时;下午班峰电价时段则“零运行”。“这就像给水泵安排了错峰作息表,让每度电都用在了刀刃上。”调度员张龙形象比喻道。
设备高效运行是节能根基,机电队建立起“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每10天一次的主排水泵吸水小井检查清理设为“必修课”。机电部王刚介绍,淤泥堆积会增加吸水阻力,定期清理不仅提升排水效率,还降低运行负荷。
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显著。一季度,节约用电19.52万度,节省电费12.69万元。这些数据不仅是管理的结晶,更是践行“四种经营理念”的生动实践。
指尖上的“分毫”必争
“既抱西瓜,又不丢芝麻!”如果说12.69万元的投入依靠的是“头脑风暴”,那么2.82万元到0元的蜕变则是“降本增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跑、冒、滴、漏”是最不起眼,时常被忽略却又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该公司以“零浪费”为目标,通过建立“地毯式”巡查机制,对管网开展全天候监测,发现跑冒滴漏问题即刻处置。环保后勤部根据人员结构变化,果断关闭二楼洗浴间,全面推行淋浴模式,单日可减少30方水资源消耗,每月节水超900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矿井水处理站通过科学分析排水量与时间规律,将每日排水时长从20小时压缩至12小时,这一调整,实现了节能与增效的双重突破。
“节省水资源,成效立竿见影。一季度数据显示,较去年同期平均用水量锐减4035立方,直接节省费用2.82万元。”党委书记段和平介绍说。
如今,节水行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破土而出之势,遍布整个矿区,各部门以“零浪费”为目标,从细微处着手,向管理要效益。
“腾笼换鸟”盘活“沉睡”资产
积压库房、持续贬值的闲置设备,如今成为刚需的“及时雨”;一度占用资金的库存物资,化作增效的“新动能”。在降本增效实践中,以破局思维深挖存量价值,借精细化管理唤醒“沉睡”资产,实现闲置资源高效盘活。
面对库房积灰的设备,该公司精准对接兄弟单位生产缺口,将800KVA移变和BRW200/31.5型乳化液泵站通过内部调拨的方式,让物资找到新“舞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再利用。“这些设备每天都会产生隐性成本,现在通过内部调拨,为兄弟单位省下29万元采购资金,真正实现‘旧物新生’。”供应部部长侯志民翻开资产台账时,指着数据对比欣慰地说道。
在材料物资盘活上,该公司将代储代销未办票据物资,积极与供应商协商进行退货,主动联系兄弟单位,通过调拨退还的方式,加速库存周转。据了解,一季度累计退还物资约126.99万元,大大减轻了库存压力。
“盘活闲置资产不是简单‘物物交换’,而是管理思维的革命,既实现了内部的互利共赢,更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路径。”总经理雷慧君说。(澄合矿业董东煤业公司 郭正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