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天朗气清,硕果落地。9月21日,辽宁华电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10万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仪式举行,标志着我市与中国华电央地合作迈入全新阶段,一场以绿色能源驱动振兴发展的创新实践徐徐展开。
铁岭与中国华电,十余年间的两次“牵手”,已勾勒出央地协同发展的清晰脉络。2008年,由中国华电投资建设的辽宁电网在网装机容量最大火电厂在铁岭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2023年,国内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离网制氢项目——辽宁华电铁岭25兆瓦风电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再次落地铁岭,产出辽宁省“第一罐”绿氢,正式开启了央地携手推动铁岭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如今,总投资39.45亿元的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开工,既是双方合作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辽宁华电调兵山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是集风电、制氢、储氢、绿色甲醇合成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39.45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风电场及输变电工程、制氢储氢站、甲醇合成储存站三部分。将建设450兆瓦风电场及输变电工程、295兆瓦制氢储氢装置、80兆瓦/80兆瓦时储能电站和10万吨/年甲醇合成装置等。投产后可年产绿氢1.9万吨、绿色甲醇10万吨,贯通绿氢制、储、输、用产业链,利用辽宁港口运输优势,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甲醇产品出口基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的落地将带动制氢电源、PEM电解槽、碱性电解槽、框架分离器、氢气提纯装置等装备制造企业落户铁岭,形成“项目引产业、产业聚集群”的良性循环,打造铁岭市氢基能源循环产业基地。
“从项目洽谈到落地,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前期筹备,‘保姆式’服务与‘专家级’支持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谈到项目缘何落地铁岭,华电辽宁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陟峰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作为国家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其落地过程正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市、县两级联动,组建专项服务专班,从政策解读到手续办理全程跟进。邀请能源领域专家现场论证,为项目技术路线优化提供专业支撑。这种“政企同心”的协作模式,不仅加速了项目落地,更为铁岭培育氢氨醇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可就地取材,巧用“工业废气”的资源优势,也是决定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华电辽宁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路永刚介绍,甲醇合成采用国际领先的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工艺。而该项目所需的绿色二氧化碳则来自国投生物能源(铁岭)有限公司燃料乙醇工厂的排放尾气,该工厂距离项目甲醇合成站仅814米,通过管道输送二氧化碳,让工业排放的“废料”变废为宝,成为合成绿色甲醇的关键原料,这种“隔壁取碳”模式,既解决了上游企业的排放难题,又补齐了下游项目的原料缺口,实现双赢。
“我们将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今年抓紧完成制氢储氢站、甲醇合成储存站桩基及地下管路施工,同时推进风电工程的道路施工,明年重点开展厂房等地上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在2027年3月投产并产出辽宁省第一罐绿色甲醇。”路永刚表示,公司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建立全流程安全管控体系,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标杆工程、精品工程,真正把“纸上蓝图”转化为“实景画卷”。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的关键节点,铁岭与中国华电再次携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培育新质生产力重要要求的生动践行。铁岭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天候的优质服务,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让黑土地上的“绿色引擎”为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