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机组大型化的风劲吹了三四年之后,进入了一个间歇期。
在10月中旬的2025北京国际风能展上,仅有两家整机商发布了更大型的风机产品,过去几年厂商竞相追赶的氛围明显趋于理性。
北京国际风能展被业界视为风电产业的“晴雨表”。据《财经》观察,大多数整机商在此次展会期间,纷纷强调要回归风电制造业的本质——即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在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之后,如何拓展应用场景、挖掘绿电价值。
与此同时,风电制造企业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一条新的赛道——人工智能(AI)。许多整机商在此次风能展上发布的新品普遍融合了AI技术。各家企业对风电和AI融合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形成了共识:风电制造业必须运用AI,这是未来的关键竞争要素。
风能展期间,主办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与参展企业联合发布更新《风能北京宣言2.0》。该宣言称,综合资源潜力、技术能力、产业链韧性和市场消费需求,为中国风电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确保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到2035年累计装机不少于20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2020年底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量从2.81亿千瓦增长至5.2亿千瓦,年均增量约为6000万千瓦,高于五年前《风能北京宣言》提出的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
风电回归制造业本质
目前国内主流的陆上风力发电机功率为5兆瓦-7兆瓦(MW)。今年以来,陆上风电项目招标中,10兆瓦以上级别的大型风机中标率略有下降,
2025北京风能展期间,整机厂商发布新品亦顺应了这样的趋势,主流新品均为此前机型的优化,更大兆瓦的风机鲜见,仅有两家厂商分别发布了25兆瓦、50兆瓦的大风机。
“(全行业)过去在降成本上走得很远,如今更加专注于高性能,肯定能带来收益率的提升。”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对《财经》说,远景在此次风能展没有发布更大型的风机,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将原有机型做得更好,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发电性能、大部件预警、并入电网的友好性等方面。
曾一度引领风电机组大型化的三一重能,此次也没有发布更大兆瓦风机。三一重能董事会秘书周利凯告诉《财经》,过去几年,全行业从小机型到中大型风机迭代的速度比较快,如今大家都慢了下来。行业应重视风机的可靠性、高质量,持续提升发电效率——这是风电行业最本质、最核心的事。
放慢大型风机迭代速度的同时,有的企业在组织构架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一名不愿具名的风电龙头企业负责人在风能展期间表示,公司今年在人员结构上做了重要调整,大幅增加了工艺制造人才,这是向传统行业回归,也是补牢产业根基。
与化石能源已建立完整的下游使用场景不同,风电下游目前基本上仅是进入电网,只有个别刚进入商业化萌芽阶段的风电制氢、氨、醇等绿色燃料和化工原料项目。业界认为,风电未来扩大规模的关键路径,是要扩大下游使用场景,这就对风电的安全、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风电成为绿色化工等复杂系统的核心能源支柱时,其第一属性则由上网电量的经济性转变为系统安全性。“以前我们认为的大、长、高其实是‘虚胖’,现在要把他们变成肌肉。”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表示,现在更重要的是沉淀技术,让已有的产品更好发挥产品技术稳定性。远景通过全流程、多层级的测试验证,提高从零部件、子系统,到整机、机群的系统协同性。
《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是中国风电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期待更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形成真正适应高比例风电的市场机制,借助市场化手段促进风电发展。按照政府指引做好“反内卷”工作,引导产业回归价值创造本质,坚守质量底线,杜绝低价恶性竞争。
智能化:风机厂商的新发力点
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5年2月9日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业内称“136号文”)后,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价格进入市场化定价阶段。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地陆续发布执行细则,风电、光伏上网电价都远低于此前的固定电价,且电价随着供需波动而波动。
这意味着,电量与收益并不直接线性相关,电价水平受更多因素影响,比如发电时机、低风速时的出力情况等。鉴于此,多家风电整机商在此次风能展上推出的新品都融合了AI技术。
金风科技发布的新一代Ultra 系列风电产品矩阵,其称之为是初步具备“经理人思维”的智能风机。该系列产品依托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高电价时段多发电、低电价时段降容延寿的智能发电模式,提升项目收益率2个到2.5个百分点。
金风科技称,随着“136号文”落地,新能源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风电价值逻辑重构。“度电价值成本”(LCOV)正取代传统的“度电成本”(LCOE)指标,成为衡量项目竞争力的新标尺。
远景能源也在同期发布了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这一新品将风机、储能与AI能源大模型深度融合,基于“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搭建全域多模态感知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和设计演化平台,以提升机组的“高可靠、巧发电”能力。
第二梯队厂商在拥抱AI上亦不遗余力。在此次风能展上,中国中车发布的新品风机升级了智能化解决方案体系:在时序异常检测方面,采用了“大模型预训练+小模型集成”的复合技术路径;在叶片视觉监测方面,利用视觉大模型实现高精度识别、自动诊断与智能化追溯。
风机融合AI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一重能智能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表示,风电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深度重塑整个产业链,未来可以实现全生命周期无人化运维。预计“职业经理人”风机将在行业内普及,风机不仅能看风发电,还能看价发电(根据电价高低)、看网发电(根据电网负荷需求)、看天发电(根据天气预测),实现发电策略、电网支撑、荷储协调的高度智能自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