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立创,这家专注于提供一站式硬件创新服务的企业,其业务范围之广令人瞩目。从电子产品的“心脏”PCB(印制电路板)等核心部件,到产品的外壳,乃至包装用的纸箱,客户都能通过嘉立创的线上平台轻松下单,并实时查看定制产品的生产流程。这种跨行业的布局,不仅增强了嘉立创的市场竞争力,更体现了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

回溯至21世纪初,深圳华强北已成为电子产品的集散地,嘉立创便是在此租下一间“1米柜台”,专注于PCB打样业务。当时,电子工程师们在设计完电路板后,常面临定制少量“样板”的难题。由于大部分板厂采用一单一板的模式,即便只需几块样板,客户也不得不支付额外的成本。嘉立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痛点,创新性地采用“拼板”方式,将多个客户的小订单集中在一个大板上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缩短了交付周期。
这一创新举措,解决了工程师们的燃眉之急,更为嘉立创赢得了市场口碑。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嘉立创又根据客户需求,陆续推出了电子元器件购买、PCB焊接配套钢网制作、机械外壳定制等衍生业务。根据招股书数据,嘉立创2024年营收近8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55%,其中境外收入同比增长约32%,显示出其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这些业务的推出,并非偶然,而是嘉立创在深圳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优势下,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快速响应。

深圳多年来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嘉立创等企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华强北,智能硬件从设计到量产仅需7天,创业者的平均研发周期缩短40%,这样的产业生态为嘉立创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嘉立创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目前,嘉立创日均需完成超过2万份来自各地、尺寸各异、要求不同的PCB订单组合。近日,嘉立创更是上线了64层的超高层板定制服务,这无疑是其高端生产能力的进一步体现。
PCB板的工艺多样,颜色、层数、表面处理工艺等各不相同,在“拼板”时需兼顾多种因素。虽然人工操作在理论上可行,但当需求量上升至以万为单位时,人工“拼板”的瓶颈便显现无遗。为此,嘉立创下定决心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从“拼板”到各个业务板块,均坚定推进智能化升级。

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力量,嘉立创不断突破自我,甚至走出国门,将服务拓展至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710万名用户,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嘉立创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8.55%,其中境外收入同比增长超32%,全球订单数量同比增长超22%,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嘉立创在智能自动化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创新。
根据招股书,嘉立创通过自建下单网站和自有的生产仓储基地,为客户提供覆盖EDA/CAM工业软件、印制电路板制造、电子元器件购销及电子装联等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截至2024年末,嘉立创的PCB业务出货订单量约1,058万单,付费用户近80万。针对“小批量、多样化、快交付”的订单特点,公司持续加大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构筑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数字化运营优势。

从嘉立创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背后实则藏着来自市场的真实需求。这些需求成为了嘉立创创新、成长的养料,而嘉立创也为创客们提供了将“奇思妙想”落地的沃土。这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正是深圳优质产业生态的魅力所在。
创客们的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企业则通过提供一站式硬件创新服务,为创客们创造了实现创意的条件。这种良性互动,不仅优化了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更带来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些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推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不断前行的强劲动力和支撑力。
嘉立创的故事,是深圳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数像嘉立创这样的企业正通过不断创新和拓展,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而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也将在“双链融合”的推动下,不断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