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彰显品牌形象,勠力同心铸就精品工程。江长项目(长寿段)主线15号桥连续刚构桥挂篮悬浇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项目的重难点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团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桥梁左右幅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刚构,其单箱双室箱梁的梁高与底板厚度均按照精密的1.8次抛物线变化,从跨中至墩顶,梁高由3.5米渐变为8米,底板由0.32米加厚至1.0米。这种复杂的变化规律使得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每一个节段(从5米的零号块到19个标准节段)都成为对测量精度与施工控制的极致考验。在悬臂延伸的每一个环节,建设者都必须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地控制结构的线形与内力,确保19个节段最终能完美合龙,误差仅在毫米之间。同时,箱体内纵横竖三向预应力的密集布设,犹如为大桥编织一张无形的骨骼,在狭窄的箱室内确保每一束钢绞线精准就位、张拉到位,其工艺复杂度不言而喻。而承载着数百吨混凝土重量的挂篮系统,其每一次安全、平稳的行走与锚固,都是对施工团队技术与勇气的双重检验。

尽管挑战重重,大桥的结构设计仍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T型对称式悬臂梁不仅是力与美的结合,更是力学性能的优化体现,使材料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单箱双室”的直腹板箱型结构赋予了桥梁强大的抗扭刚度,而顶底板整体旋转形成桥面横坡的创新设计,则省去了传统垫层的烦琐,展现出巧妙的设计构型。
在这座大桥从蓝图变为现实的背后,是中交路建项目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通过组建技术攻关小组、运用BIM等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可视化交底,将复杂的图纸转化为可执行的精准操作。测量、监测、作业班组及技术管理人员精益求精,反复核对数据,精准放样,确保丝毫不差;施工人员一丝不苟,严格落实“三检制”,确保每道工序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全程守护,共同筑牢生命防线。所有参建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克服了地质、气候等重重困难,用汗水与智慧将设计理念铸就成了横跨山河的坚实长廊。
如今,这座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大桥已初具雏形,它不仅是连接两地的崭新通道,更是中交建设者们的骄傲丰碑。它预示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未来,也见证着中国基建水平的新高度。
杨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