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曾经生物稀少、一片荒芜的“海底荒漠”,如今已成为生机盎然的“水下森林”。
在唐山祥云湾海域,一场持续十多年的海洋生态修复试验,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底色。
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投放人工礁体、修复海草床、增殖放流等方式,唐山海洋牧场不但修复了海底生态系统,还积极探索产业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修复,重现海域生机
层层叠叠的牡蛎礁上,海参缓缓蠕动,各种贝类密布其间,繁茂的海藻林随波摇曳,成群的鱼儿穿梭其中……
11月3日,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站在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山海洋牧场”)的监控屏幕前,看着屏幕上由高清水下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记者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海底世界的“窗户”。
这片生机勃勃的“水下森林”,与十多年前拍摄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的同一片海域,曾是生物稀少、一片荒芜的“海底荒漠”。
祥云湾海域位于滦河入海口以南,历史上是渤海四大渔场之一。在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海的记忆中,这里曾是天然宝库:“20世纪80年代以前,海里遍布海草床、贝藻礁,鳎目鱼、黄花鱼、带鱼随处可见。”
然而,由于近海养殖扩张、工业排污加剧以及过度捕捞,这片富饶海域生态一度急剧退化:海底植被消失,渔业资源枯竭,海底逐渐荒漠化。一位老渔民的话曾深深刺痛过张振海:“海洋要是再不修复,就只剩下海水,没有鱼虾了。”
为了让海域重现生机,2009年,张振海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艰难的海底生态修复试验。他们提出“贝藻礁生态系统”理念,以牡蛎礁、海藻场、海草床为核心,通过人工礁体投放、海草床修复、增殖放流等方式,保护修复近海生态系统。
修复海底生态,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这片海域的特性。“渤海是半封闭内海,我们所在的滦河口海域正对渤海海峡口,海流带来的新鲜海水,是生态修复的天然优势。”张振海介绍。
团队研究发现,曾在这片海域大量存在、后来却几乎消失的牡蛎礁,是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
“牡蛎礁由牡蛎相互固着而形成,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三维结构,可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繁殖、育幼和庇护的场所,产生‘聚鱼效应’。”张振海说,此外牡蛎礁还有不少其他功能,比如改善水体清澈度、减轻富营养化,同时还能消减近岸波浪能量、减少岸线侵蚀。
为了尽快重建牡蛎礁生态系统,团队开始设计、投放各种人工礁体。然而,在泥沙底质海域,传统立方体礁石效果不佳,牡蛎附着后容易在水流冲击下脱落。经过反复试验,团队创新设计出梯形钢架礁体。
“这种仿山形状的设计,更有利于牡蛎世代堆积生长。”张振海指着监控画面说,“你看,现在这些礁体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牡蛎群落。”
经过长期实践,团队创新设计出20余种人工礁体,包括梯形钢架礁、石块填充组合礁等,确保礁体抗冲刷,有利于牡蛎附着。截至目前,他们累计在9000亩海域投放人工礁石110万空立方米,成片的牡蛎礁在这片海域重现。
海草床修复,是祥云湾海域生态修复的另一场攻坚战。
“海草是一种开花的草本高等植物,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生态系统,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张振海说。
为修复海草床,他们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团队合作,采用植株移植法和种子种植法重建海草床。其中,移植法是在海草种苗上配重后移植,成活率95%以上;种植法则是用海草种子裹上泥土栽种,增加遗传多样性。经过五六年的持续修复,目前试验区的海草已非常茂盛。
从“海底荒漠”到“水下森林”,世代居住于此的渔民们对海洋环境变化感触最深:“海里环境好了,海货多了!”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长期跟踪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变化:“唐山海洋牧场贝藻礁区内的生物量是非礁区生物量的30倍以上,绿鳍马面鲀、牙鲆、带鱼等一度消失的渤海本土鱼种重新出现。”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监测显示,祥云湾海域水质常态保持一类标准,礁区海藻覆盖率从几乎为零恢复到15%以上,总生物量较修复前增加44倍。
产业赋能,实现可持续利用
11月3日中午,唐山祥云湾新戴河渔港码头。海风轻拂,十几艘渔船静静停泊。
渔民孙继臣刚刚带领游客体验归来。他一边整理船舷,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以前出海捕鱼风险大,收入不稳定。现在搞休闲渔业,旅游旺季接待游客,淡季捕点儿鱼,每年能挣十多万元!”
孙继臣的笑容里,映照着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给他带来的生活巨变。
“海洋产业的发展,绝不能走竭泽而渔的老路。”张振海说,“过去渔民为什么越捕越穷?不只是因为过度捕捞,还因为‘产床’没了。”
在他看来,这片海域就像婴儿的摇篮。当摇篮被破坏,生态系统会濒临崩溃。“多年来,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进行生态修复,恢复了海洋生态系统,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上也必须坚持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张振海表示。
如何富民兴业又不破坏海洋生态?张振海首先想到的是发展休闲研学产业。
祥云湾,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海域之一。这里水质清澈,生物资源丰富,有成为京津冀地区海洋休闲研学重要目的地的潜力。“以小学生为主的科普研学市场潜力巨大,对生物资源消耗少、单位附加值高,是我们发展休闲研学产业的重要考量。”张振海介绍。
每到暑期,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乘坐渔船体验拉网、捕鱼,还能参与海洋垃圾分类、人工鱼礁制作等环保活动。此外,海洋牧场还联合公益组织开展沙滩净滩、海洋生物认知等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海洋生态。
海钓产业同样展现出独特魅力。祥云湾的鱼类资源丰富、配套服务到位,吸引了京津等地的钓友前来。“海钓客单价高达500至1000元,用户黏性强,成为产业导流的另一个重要入口。”张振海说。
海洋生态的修复,不但为休闲研学产业带来机遇,也为发展海洋绿色增殖、绿色养殖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河北规模最大的投礁型海洋牧场,唐山海洋牧场开发出以螃蟹、海螺、黑头鱼为主的自然增殖产品,和以海参、石斑鱼等为主的养殖产品。
“养殖在可控水域内进行,如池塘、网箱等,通过人工投喂、环境调控等方式集中培育生物;增殖在天然海域投放人工苗种,后续生长依赖自然环境,管理干预较少。”张振海介绍。
在唐山海洋牧场的陆基基地,记者见到了海参育苗池。“这里相当于海参的‘过渡学校’,小苗在工厂里比较脆弱,在这里适应三个月,体格强健后再放归海底。”张振海说,这种“陆海接力”模式,实现了苗种培育与成参养殖的高效衔接。目前,其年产能已达75吨。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增殖还是养殖,唐山海洋牧场都会通过科学评估生态承载力,合理投放苗种,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还搭建平台,吸纳渔民成立合作社,通过合理分成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间接带动2000余户渔民就业。
展望未来,张振海把产业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放在了智能网箱上。在岸边,记者看到一个正在检修升级的智能网箱。网箱有效养殖水体1000立方米,单箱产量达6万斤,年产值约120万元。
张振海介绍,网箱在设计上采用“太极理念”,不与海洋对抗,而是通过可升降设计适应极端天气。未来,唐山海洋牧场计划扩容至1000口智能网箱,年产值预计超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余个。
蓝碳母港,走向和谐共生
11月4日,唐山祥云湾新戴河渔港码头,晨雾未散,船笛声起。
立于码头上,手拿规划图,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岭眼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规划图中,“蓝碳母港”四个字格外醒目,这便是张云岭心心念念的海洋牧场“进阶版”。
什么是蓝碳?
张云岭介绍,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滨海湿地在全球海洋碳储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海草床是海岸带最具固碳效率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张云岭说,距渔港不远处的海域,就孕育着一大片海草床,面积相当于6300多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从码头乘船,向目标海域行驶约一小时,便可见一片蓝绿交织的景象。张云岭指着不远处绵延的“绿色”说,海草床不仅能稳固海底泥沙,还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与繁殖场所,每年可实现1.2万至2.1万吨的固碳量,吸收3.6吨营养盐,是名副其实的“蓝碳宝库”。
“我们规划中的蓝碳母港项目包括海上草原、中心渔港、智慧渔场三个子项目,其中海上草原是基础。”张云岭说,未来他们计划以44.27平方公里的天然海草床为核心,在周边约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继续推动系统性保护与修复工程,并拓展碳汇扩增路径,打造海洋碳汇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唐山海洋牧场还确立了“蓝碳+”融合发展模式——打造蓝碳研究中心,建设鳗草育苗车间、海上苗圃、鳗草露天育苗池塘,推进海上草原观光、潜水、海钓、低空飞行、科普、研学等特色文旅项目。
将目前已经投用的新戴河渔港升级扩建为中心渔港,是蓝碳母港项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渔港业务单一,主要功能是渔船停泊、渔货装卸和初级交易。”张云岭说,蓝碳母港视角下的中心渔港,会进行功能重塑与能级提升,成为连接海洋牧场生产端与城市消费端、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核心枢纽。
清洁能源防波堤及作业平台、大数据智慧化渔港、方舱式渔获交易大厅、海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根据规划,未来的中心渔港将成为集智慧管理、冷链物流与休闲渔业于一体的海上综合枢纽。
在唐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科长葛倩看来,这一项目是以海草生态系统修复为基础,增强碳汇能力,筑牢生态底色;以中心渔港为枢纽,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内外联动的蓝色经济平台。同时,项目计划引入智慧渔场设施与技术,推动绿色养殖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些子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蓝碳母港项目建设,让人与海洋的关系从‘单向索取’走向‘和谐共生’。”张云岭说。(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王育民)
记者感言
在生态修复中拓展发展新空间
祥云湾的“嬗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海洋领域的生动诠释。
曾经,过度捕捞与陆源污染让这片海域生态严重退化,海底沦为“荒漠”。而通过科学投放人工礁体、修复海草床等系统性治理,总生物量激增44倍,水质恢复国家一类标准,海底重现“森林”。
当海洋重现生机,发展的道路也随之拓宽。当地渔民从传统捕捞转向休闲海钓、海底观光等新业态,海洋牧场模式也得以落地生根,生态效益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
祥云湾的实践,为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放眼全省海岸线,更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故事正在书写。
在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当地创新实施“覆植沙丘—滩肩补沙—人工沙坝—离岸潜堤”静态平衡修复模式,有效抵御海岸侵蚀,让黄金海岸焕发新生。
在沧州南大港湿地,施工人员通过微地形整理、坡面生态化改造、滩面营造等针对性修复措施,恢复原生湿地面貌。
秦皇岛湾则通过“湾河共治”,系统提升海洋生态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重现“岸绿滩净、人海和谐”美景。
这些治理实践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过多年整治修复,北戴河区域近岸海域水质质量持续提升,旅游旺季重点海水浴场全部达到一类水质,戴河、汤河被评为河北省秀美河湖。北戴河鸽子窝湿地发现鸟类412种,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国际观鸟胜地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鸟类科研工作者和鸟类爱好者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观鸟活动。
2024年7月,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河北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今年“五一”前夕,南大港湿地被文化和旅游部推介为全国“旷野之旅”特色旅游景点,湿地景区生态摄影、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这些成功的实践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仅能够修复生态,更能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海洋是发展的蓝色引擎,生态是引擎动力的基石。当一片片“绿水青山”重现,“金山银山”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