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低碳转型时代如何定位LNG?

2025-11-25 16:52:26 中国石油报
近日,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揭示了一个鲜明的趋势:在面对地缘政治紧张、经济不确定性等挑战情况下,202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攀升再创新纪录,呈现出全球能源向清洁化转型的坚定趋势。
 
作为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液化天然气(LNG)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将能源安全推至各国战略的重要位置,LNG的来源“安全性”成为比价格更重要的考量,重塑全球LNG贸易流向。另一方面,关于LNG是“过渡燃料”还是“长期基石”的讨论愈发热烈。同时,生物LNG等新兴绿色燃料的崛起,正在悄然改变能源产业生态。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睿咨得能源天然气研究中国首席分析师熊维,就全球LNG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动态演变,以及绿色替代燃料带来的协同与挑战等问题展开对话。
 
记者:当前,全球LNG发展整体呈现什么趋势?有何特点?
 
熊维:如今,LNG已发展成为一种灵活性更强的全球性商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依靠它来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随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各国更加重视能源的安全性,因此,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LNG资源变得愈发关键。不少LNG进口国愿意为“安全来源”支付更高的价钱。
 
这里说的“安全”,既指LNG能快速送达目的地港口,也指其运输过程无须经过全球关键的咽喉要道或有争议领土。对这些进口国而言,这一点变得越发重要,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挑战:电力需求增长、煤炭逐步被淘汰,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断增加。对于身处“安全区域”的LNG生产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抢占市场份额、产业巩固发展的好机会。
 
在全球LNG贸易中,关键的咽喉要道主要有霍尔木兹海峡、含曼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内的红海海域,以及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由于干旱导致通航数量受限,加之美国墨西哥湾新LNG项目投产后可能引发进一步拥堵。而油轮和LNG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风险,在过去50年里一直令人担忧;虽然该水道从未被完全关闭,但近期的中东冲突加剧了这种担忧。
 
对于日本和韩国来说,从澳大利亚或加拿大到达日韩的航程最长只需9天,且避开了所有咽喉要道。因此,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极具地缘战略优势的LNG供应商。虽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监管环境给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带来不少困难,但日本和韩国买家依然保持兴趣。
 
另外,全球天然气基础设施正在成为能源安全与市场平衡的关键因素。供应与需求两端的努力共同推动全球LNG市场向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向发展。在供应端,全球LNG项目投资近年来显著增加,尤其在北美和中东地区表现突出。北美多个大型LNG项目陆续推进,继续巩固其全球LNG出口的领导地位。
 
卡塔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LNG产能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力。卡塔尔的天然气成本低,而且地处战略要地,可以同时灵活覆盖大西洋和太平洋市场。这种优势让卡塔尔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非常强。同时,我们看到浮式LNG生产储卸装置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成本的降低以及应用更加广泛,正在从一个创新概念转变成为主流方案。
 
在需求端,2022年以来,欧洲掀起LNG接收站建设热潮。目前,欧洲的再气化能力相较于俄乌冲突爆发前增加了近1/3,其中德国从无到有规划了多个接收站。另外,东南亚地区因国内天然气产量及周边国家的管道气供应增长乏力,对LNG进口的需求将大幅上升,从而为再气化设施的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此外,埃及则因国内气田产量不足和区域供应风险,从LNG出口国转变为灵活的进口国,通过部署浮式再气化设施(FSRU)快速解决能源安全难题。
 
记者:LNG在能源转型中充当什么角色,较之前是否发生了变化?
 
熊维:LNG的未来角色定位,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过渡命题,而是取决于技术、政策和区域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从区域差异来看,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LNG有望在淘汰煤炭的特定阶段发挥重要的过渡作用;而在能源转型中处于较为领先阶段的欧洲,LNG的过渡期可能较短。俄乌冲突深刻改变了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格局,俄罗斯管道气供应量暴跌,LNG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该区域天然气需求量呈现加速下滑态势,但LNG进口量在2040年之前将保持高位。
 
LNG的定位与降碳技术,特别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发展成败密切相关。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商业化突破且成本显著降低,LNG的黄金发展期将得以延长。对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核心议题已不再是“LNG是否为过渡能源”,而是“过渡期将持续多久”,以及如何投资和管理LNG设施,以防范其成为“零碳”转型路径上的障碍。如果过量建设天然气液化设施,则可能因未来需求不及预期,或者为了达到新的标准而面临高昂的改造成本,存在最终沦为“搁浅资产”的风险。
 
记者:未来,生物LNG与合成甲烷等替代性燃料与传统LNG,会成为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它们的发展对现有LNG基础设施的资产价值和转型路径有何影响?
 
熊维:目前,生物天然气等新兴燃料尚处在发展初期,市场份额较小,它们与传统LNG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更趋向于一种互补共生、协同演进的伙伴关系。这一趋势为现有的LNG基础设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价值和角色被重新定义。
 
具体来说,这些LNG基础设施正在经历一场从高碳资产向绿色枢纽的转型。过去,它们的价值与传统化石燃料紧密绑定,甚至面临因环保政策而失效的风险。如今,由于生物LNG等绿色燃料可以利用这些设施,它们不仅避免了成为“搁浅资产”的命运,反而升级为支持多元清洁能源系统的关键平台。例如,中国的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站通过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成功实现对生物天然气的接收与供应,为国际船舶提供绿色加注服务。这不仅提升了其资产价值,而且显著增强了其在能源转型中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刘红梅)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