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加强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010-09-06 17:24:53 新华网   作者: 崔清新 张艺  

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4日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为了人类长久的福祉,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以确保人类和海洋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宣言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海洋在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强调了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实践,提出了对于保护海洋环境重要性、紧迫性及全社会责任的建议,呼吁社会通过各种机会提高海洋意识,建设和谐海洋。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也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被淹没等问题。

事实上,正是由于海洋不断向人类敲响警钟,国际社会才逐渐认识到海洋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去年年底,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南极气候变化与环境》的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海平面最高上升1.4米,如果按这个幅度来算,马尔代夫等岛国将被完全淹没,而纽约等一些沿海大城市将必须耗费巨资修筑防水设施。

中国国家海洋局去年发布的一份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也显示,中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36.5%。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看,200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来的高位,比2008年高出8毫米。中国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全球平均速度。去年中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95人。

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今年6月,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有专家认为,这体现了要把海洋方面的研究力量从更高层次上加以整合,把深海科学研究放在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编制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09年~2015年)》,提出了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中国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和评估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

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中国也加大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力度。近年来,中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别与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科研机构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去年,中国还与印度尼西亚共同成立了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

在这次大会上,200多位中外海洋领域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前来北京探讨海洋和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沿海城市面临的挑战等问题,更加体现了中国对这一领域国际合作的诚意和所付出的努力。

中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说,这次会议对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和加强国际合作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可以进一步了解国际上在海洋经济研究和海洋发展模式中的最新成果和实践,对如何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海洋领域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