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讯 日前,在安阳举办的“2010首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能源网就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领域的相关问题对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进行了专访。
中国能源网:您怎么看待天然气持续涨价?
徐博:天然气涨价肯定是大趋势。一方面我国进口气将逐步扩大,另一方面国内气价跟国际气价差距比较大。目前我国进口气价远高于国内,引进企业承受了较大的亏损,国内气价应该有一个上涨的空间。
中国能源网:天然气涨价的趋势对于工业用户是否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徐博:气价上涨对于化肥企业来说,确实难以承受。但对于工业燃料用户,承受天然气价格上涨的能力较强。比如陶瓷、玻璃、油炉等产业。我国天然气资源人均水平较低,本身也不应该提倡做气头化肥,这也是一种对于天然气不高效的利用。目前全球化肥产能大部分已经转移到中东和俄罗斯。美国天然气产量、人均资源量比我国高的多,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已经将大部分天然气化肥产能转移了出去,而我们却还在大力生产,我国天然气难道比美国还丰富吗?
中国能源网:去年爆发大范围气荒,今冬您觉得气荒是否会再次出现?
徐博:像北京等重要城市的重要居民用气,中石油肯定全力保障供应,这不仅关乎经济,还关乎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但是天气的变化有时很难预料,比如有报道欧洲今冬可能出现千年极寒,中国也处于北半球同纬度,天气未来会怎样很难判断。
另外,中国的储气库还十分不足,目前只有大港、华北、江苏金坛有储气库,但工作气能力还不大,如果遇到极端严寒天气,无法及时保证所有用户天然气供应十分充裕。储气库建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建库的地质条件不佳。储气库首选的类型是枯竭油气藏,在全世界储气库中也占到绝大多数比例,但我国主要消费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油气藏少,已探明的油气藏大都为构造破碎的断块小油气藏或零散油气藏,储量规模非常有限;东南沿海地区缺少适合建库的油气藏构造;含水层储气库的探索刚刚起步,技术上还存在问题;盐穴性储气库又必须找到比较大的盐穴才行。
中国石油“十二五”期间正在着力建设地下储气库,到“十二五”末期,主要在环渤海、长三角、中南等地区建设地下储气库,总数将超过20座,建设投资将在300亿元以上。
中国能源网:去年气荒产生的原因,发改委认为是供需短时期内严重不平衡导致的,有声音将这种供需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归结于大石油公司的垄断?您是怎么看的?
徐博:业内人士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世界掀起了一轮油气行业兼并重组的浪潮,埃克森美孚、道达尔、BP这些大石油公司,都进行了重组。上世纪80年代,石油天然气产业更多是追求效率,而现在的战略重点则是争夺资源。很显然,在资源争夺方面,小公司不具备优势。比如中国从中亚俄罗斯引进油气资源,要开发油气田,要修建管道,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同时技术也要跟上,风险很大,小企业如何承受,对方也不可能给你谈判。说的更近一些如现在的西气东输二线,将近1万公里的管线,上千亿的资金投入,协调难度非常大。所以,中国油气发展,尤其是从国外引进资源,未来仍然必须走大集团大公司路线。
现在“新36条”鼓励民资进入油气领域,中石油也非常欢迎民资进入,这样既能带来新的资金,也可以密切与地方的关系。比如中国石油的昆仑能源公司,就有很多地方企业其实已经参与进来。再比如已经投入运营的西气东输一线,在刚开建的时候,是鼓励民资甚至外资参与的,包括国际上的一些大油气公司,但当时并没有太多企业选择参与进入。因为按照国际经验,天然气市场的开发一般是需求拉动型,先确定需求之后才会修建管道,而西气东输一线则是先建管道,边建设边开发市场,也就是走了一条以供应推动需求的模式。因此当时很多公司并不看好这个项目,还有些公司中途又选择退出。现在看来,这种供应推动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民营资本进入油气行业的路径很多,现在大部分LNG接收站就有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天然气的下游配送环节主要是地方企业、港资和民营为主体。另外,未来5年,我国还将新建油气管道约5万千米,这也是民营企业进入油气行业的重要方式。
但必须强调,石油天然气行业总体是资金技术密集型,风险大,尤其是上游勘探开采领域,需要非常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因此,民营资本进入上游勘探开采环节,必须极其谨慎。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51915030 联系;经授权后可转载,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